采珠的小姑娘大约十三四岁,随她摆摊的是个满脸皱纹的阿娘,据说是她的奶奶。
珍珠有大有小,色泽不一,尚未经过打磨。
云暮一眼看中一颗拇指大小的珠子,那位阿娘要价不高,十两银子。
他们这一行五人,没有一个识得贵贱的。
李银林对这个时空的物价至今没有多少概念。
从前出门机会少,要花钱,有钱搭子玉衡在。
纵是狂刷存在感的那半个月,付钱的都是松风,她只需要打扮漂亮了出门就好。
嗯,十两银子,她觉得好便宜。
年方六岁的玉衡和那船夫都只在一旁笑看着不说话。
墨染随手给了一锭二十五两的银元宝,将人摊上的珍珠包圆了。
采珠的小姑娘接过元宝上上下下打量着墨染,突然用生硬的郢楚话问道:“小公子可曾娶妻?”
墨染一愣,玉衡笑嘻嘻的扯着李银林的袖子,李银林弯着腰听他小声说着什么,旋即笑弯了腰。
东隋民风开放,姑娘家若到嫁龄便会在外摆上珍珠摊子。
若有合眼的,随便说个价,将摊上最好的珍珠赠给买珠人,然后姑娘跟人走。
若看不上眼,要高价,或者挑颗次等的珠子给人。
此乃东隋沿海风俗,他们俱是外乡人,不懂。
那年老的阿娘耐心的向云暮解释。
采珠的小姑娘已经年满十三岁,按东隋规矩,可以定亲了。
而且阿娘年老体弱,养不起她,故而想给她寻个好婆家。
嗯,人家小姑娘原本看上的是云暮,所以开价十两。
结果墨染直接拿银子包圆儿了。
小姑娘一看,墨染也不错啊!
李银林笑倒在云暮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