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妈66年初中毕业,毕业后正赶上文|革,之后就没在上学,我和你妈妈第一次见面是1968年冬天。"
妈妈说着说着就陷入回忆当中。
66年,文|革爆发,文|革率先在当时的大、中学校开始
1968年12月,太祖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即“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
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当年我和你妈妈一起在农村插队,因为都是女生所以很快成了好朋友,我们在一起生活六年多”。妈妈李素素回忆道。
“知青生活很苦吧”。苏浩看看了妈妈。
李素素道:“现在想想还行吧,主要是以前没干过农活,时间长了也就那样,主要是吃不饱”。
苏浩疑问道:“没粮食?”。
李素素道:“不,是挣不到。插队是没有后勤保障的,属于集体所有制,大家挣工分、分红分口粮,而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面对新的生活生存困境无所适从。
当时和你妈妈一起来的知青有十几个,都是没干过活的,刚开始有乡亲接济,还可以吃饱,但乡亲也有一家子人需要吃饭呀,后来慢慢干活熟练了,自己可以挣公分,分粮食了,就没人在白给了,但是农活太累,每天干活饭量就变大,但是挣得粮食没有变多,所以每天都吃不饱。
我家有一个远方亲戚在农村,我当时就在他家吃住,因为有亲戚并且识字,我被分配到了生产队管账。
你妈妈年轻时挺漂亮,当时和你妈妈来的人有好几个是一个家属楼的,我觉得他们都喜欢你妈妈,还经常帮你妈妈干活"。
苏浩道:"后来呢,文|革十年,你们怎么分开了?"
李素素道:"74年,你爸爸突然来到村子里找我,你爸没有下乡,家里托人去当兵了,我们俩家是世交,他告诉我,我爸爸死了妈妈自杀了,我当时听了后就感觉天塌了,然后就回城见爸爸妈妈最后一面。"
"对不起,妈妈"。
李素素道:"没事,已经这么多年了,说来讽刺,爸妈去世我却沾了光,爸妈去世后我就一病不起,你爸爸找人拖关系把我留在了城里,后来我就嫁给了你爸爸,在没回村里。"
苏浩疑问道:"那我呢?"
李素素道:"回城后我开始继续学习,偶尔也和你妈妈通信,我和你爸结婚后,一直没孩子,公婆也着急,我也着急,我也把这事告诉了你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