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明末黔国公> 第一百四十四 严刚之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四 严刚之主(2 / 2)

东林党在天启四年前执掌国政,其实并没有太大偏差。后来魏忠贤集团打跨东林,上到阁老,下至科臣,地方上的总督,巡抚,东林党人几乎被一扫而空,在政治版图上完全断代,几十年经营如雪崩一般收场。

至崇祯朝,魏忠贤跨台,阉党被清算,但东林也并未能真正执掌大权,十几年间走马灯般的换了五十多任阁臣,部堂总督巡抚更是随心处置,皇帝真正大权在握,这和孝宗之后,大明天子基本上垂拱而治的情形截然不同。

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诸帝,几乎都未直接干涉朝政,天子是以调整人事来确定对国事的影响力,而不是事必躬亲。

这才是明智的做法,不管是聪明而好道的嘉靖,还是大度的隆庆,或是聪明懒散的万历,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天子长于深党,不谙民情世事,可以通过学习来知道治理国家大政的大道,但具体事务,仍然要那些在官场上搏杀了几十年的老狐狸们去做。

天子掌握阁部,阁部大臣管理京师和整个国家,勋贵和将门负责京师和九边安全,太监和文官们来监视勋贵将门,彼此制衡,这是一个较为稳妥和办法,也是祖制。

当今皇帝,几乎将一切成规打破,事事求治,甚至干涉户部奏销这样的小事,驿传,奏销,这些不起眼的制度被今上改制之后,结果事情的发展却是事与愿违,越改越糟。

而大臣不安于位,有心做事的几位,下场俱是不太美妙。

但以上所有的错误,都没有崇祯不将太子放到南京来的大。已经有朝臣看出情形不对,南京有驻军,有诸镇拱卫,有长江天险,而且甩掉北方包袱之后,南方的赋税足以养军,特别是江南一地,更是大明财赋的核心地带,据有南方,坐视北方混战,亦不失为以退为进的办法。

最好是崇祯迁都至南京,但皇帝死要面子,那么将太子先放过去,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一旦北方有变,南方群臣可拥立太子,法理道统上都没有任何可挑剔之处。

崇祯对南京其实并不是不重视,也不是没有退向南方的打算。

早在崇祯十五年前后,他派出驸马巩永固等人前往南方考察,最终决定任用史可法,并且在凤阳,九江,淮安等处设立军镇,以拱卫江淮和长江上游。

但不知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候,崇祯没有将太子或诸王放往南京,最终引发了悲剧性的结果。不仅崇祯诸子先后被害,而南京的群臣因为拥立风波,导致内争不已,无法形成合力,东林党和马士英等人为了争权夺利,在多铎率部南下之前,毫无应对,甚至清军南下时,左良玉还在东林党的示意纵容下在九江誓师往南京进发,在途中被黄得功率部击败。

南方明军,不仅未利用一年多的真空期巩固防御,优化战略,居然还在忙于争利,内争,如果说崇祯年间东林党确实有过错,在北京陷落后,不顾大局,排挤福王,拥立潞王,不仅在弘光继位后不收敛,反而越演越烈,这是东林党的最大过错,无可推卸。

而且还不仅如此,因为没有能号召群雄的继承人,不管是弘光,潞王,桂王,隆武帝,唐王,还有鲁监国等大小政权都在忙于内争,他们消耗了大量的内部力量,就算如此,南明还坚持了好几十年,若当年太子南渡,没有内争,恐怕整个南明史都得改写了。

“儿是想……”沐忠秀最后道:“若京师陷落,今上殉国,太子未南下,现在的京师为闯逆所据,南京群臣怕是还在考虑拥立的人选,此后也要防患闯逆南下,而我云贵地方,则要防范的是献贼。若西军进入云南,我等不修武备,以至地方被贼所陷,恐对上无法向朝廷交代,对下亦对不起黔首百姓,此时是奋起的最佳时机,失之则悔之晚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