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也觉尴尬,咳嗽两声加以掩饰,对赵氏笑道:“这孩子,与节度使公子是师兄弟,还故意瞒着阿舅。”
蔺知柔道:“阿舅有把握说服外翁了么?”仍旧是不咸不淡的口吻。
赵四郎也顾不上与她计较了,眉梢眼角都是喜意,连连点头:“有这重关系,十拿九稳了。”
搭上了淮南节度使府的公子,放眼整个江宁,谁敢不卖这个面子?甚至都不消那公子真的出面,只要让旁人知道有这关系,他们在江宁便能畅行无阻。
赵四郎比蔺知柔还迫不及待,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襟:“我这就去同阿耶商量!你们无事便在此等消息。”
说罢便急匆匆地掀帘子出了门。
不一会儿,便有下人满脸堆笑地送上茗茶和点心。
赵氏待下人离开,仍旧心有余悸,压低声音询问女儿普通院之事的来龙去脉。
蔺知柔轻描淡写,说笑话一般讲了一遍,赵氏仍旧心疼不已,泪如雨下:“全怪阿娘无用,叫你吃这样的苦,别人家的小娘子哪个不是无忧无虑,阿娘不能让你依靠,反过来要靠你,阿娘对不住你......”
蔺知柔从怀中抽出帕子替母亲拭泪:“阿娘快别这么想,你待我再好不过了。”赵氏为人懦弱,可但凡干系到几个子女,她总是出人意料的坚强,当日为了她不惜当着族老的面顶撞婆母,至今在族中留了个不孝舅姑的坏名声。
蔺知柔可以不把坏名声当回事,可对赵氏来说却不啻于天塌地陷。
今日与兄长交涉,更是违背了她的本性和一贯信念,可她有万般的不情愿,为了子女仍肯奋力一试,已是很不容易。
蔺知柔安慰道:“阿娘,往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赵氏噙着泪,重重地点了点头。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赵四郎回来了。
蔺知柔一看他得意的神色便知道赵老翁是允了。
赵四郎道搓了搓手道:“阿耶起初仍是犹豫,费了我好一番口舌。”
这话倒是不假,赵老翁年纪大了,没了锐意进取的心思,凡事都想着稳妥,好在儿子素来得他的意,经他一番劝说,赵老翁终是决定拿出这笔钱来,让最看重的儿子去展一展身手。
此事一成,赵四郎再适时地提了妹妹的事,赵老翁一想,既然要在江宁开铺子,留个信得过的人在那儿也好,赁个宅子,儿子去江宁也有个落脚的地方,不必住客舍,倒也省下一笔花销。
只是修缮庄屋那笔钱花得冤枉,令他心疼不已,免不得又要将他如何逃难又如何发家的奋斗史再念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