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女与家里人都觉得这件事势在必行,这是造福苍生,造福百姓,为朝廷分忧的大好事。在这件事面前,民女先前考虑的名誉问题,就不值一提了。
“进京后,我与燕伯爷为商议此事,几乎是殚精竭虑,彻夜难眠,对于修坝大业,着实也是非常艰难,既缺人力又缺物力,此中艰难着实不足为外人道。
“但是民女当时想到的,却是圣祖爷当年打下大周江山时的事迹。”
朱攸宁说到此处,便抬起头来对着上方拱了拱手。
在座的诸位官员,姜阁老、杨阁老,甚至包括梢间之内的皇帝,一听道“圣祖爷”三字,都依规矩起身,对着上方齐齐拱手。
朱攸宁道:“圣祖爷高瞻远瞩,当初为了打江山,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甚至还假扮过乞儿。圣祖爷的事迹着实让民女动容,与之相比,与为民造福相比,与天下大义相比,小小名誉之事民女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朱攸宁的话再度由皂隶传到大堂之外,百姓们听闻此言,方才的鄙夷已经荡然无存,不由得挑起大拇指,赞一声“当真是伟女子啊!”
堂内的杨阁老、姜阁老以及副审官们,站着听罢了“圣祖爷”的事迹,这时已经无法在用“孤男寡女”“德行有亏”来攻击朱攸宁了。
若是再继续抓住“朱攸宁德行不好,说的话都不能当真”不放,岂不是等于在说圣祖爷当年也是名声尽毁,不配做皇帝?
此时堂上一片寂静。
须臾,屏风后传来皇帝满含着关切的声音:“你们商议了这段时间,商议出什么结果来了?”
“回圣上,修建堤坝,重建城镇,养活那么多百姓,其实对于我们一届商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是啊。”皇帝的声音中透出几分失望和怅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尚且如此,何况是几个商人?”
朱攸宁又道:“虽然这件事对于我们一个两个人来说太难办,但是若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或许就会容易一些了。所以民女就写信回了杭州商会,杭州商会也给了民女回音。截止至前天,杭州商会已经筹款累计四十万两白银。”
“什么?”
惊呼声后,一个明黄色的身影从屏风后转了出来。
四十万两白银,对于现在国库空的都能跑马的朝廷来说,着实是一笔巨款。
皇帝一脸震惊的走到近前来,看着端正跪着的朱攸宁,连说了三个好。
“好,好好!想不到你等商人,居然如此心系国家和百姓!当真担得起大义二字啊!”
皇帝如此开怀,且当面表扬商人的大义,就像是重重的巴掌抽在现场保守派文臣的脸上。
细算下来,其实四十万两白银,这些大人说不定都有。
可是银子是他们的,他们又哪里会捐出来修建堤坝?
他们口口声声说商人多奸,不义,贬低商人的地位,甚至因为燕绥和朱攸宁是商人,就直斥他们人品低下,说的话都不可信。
可是他们这些“品行高尚”的人,却做不出为了朝廷捐款的事!
皇帝面带喜色,激动的负手踱步,点头又道:“杭州商会果真是一群义商啊!此等仁义之举,当赏,回头朕会亲笔提下匾额,由你带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