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颠覆晚金> 第八章 留客住(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留客住(下)(2 / 2)

事实上,直到北宋中前期,文人参军报国的热情依旧相当高涨,不少读书士子感叹国家边境不宁,自愿转授武资,在边疆与异族作战。

但是,随着北宋政治生态的不断变化,重文轻舞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少在文举上仕途不进的人为了做官,便去应武举。这些人中举之后进入三衙,却与军官们格格不入,自视清高,最可笑的是,当时的试世论还为其惋惜,认为他们本是清名士子,加入军队是误入歧途。

所以等到北宋后期,已经很少有一腔热血报国的人选择武资了,而是直接以文资争取知一州一县,然后前往边疆,这样来得更有尊严一些。

读书士子是社会精英,他们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态度,现如今蒙古肆虐,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在苦苦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屡屡战胜蒙古的高俊简直就是大家的希望,因而吸引了无数的人投奔山东。

这些人甘愿抛弃人人羡慕的文士的身份,转而进入军队,宁愿当将领身边的文学侍从,其实付出的牺牲是相当大的。赵昉当初对高俊说的那句“宁为一文学参军”,其实想说的就是,文学参军对于文人士子来说,真的是太辱没了。

但是高俊给他们的不是文学参军,他们并不是军官的幕僚,也不是文学参军这样一种近乎于文秘仆役的职位,而是实实在在的太平军长史、太平军典史。这是独立的一级军官,有自己的执掌,不依附于任何人。而且比起科举应试,然后一路坐到知州知府,成为一方长官之后再领军抗蒙,难度是要小的多了。

很显然,根据地以外的人,乃至于根据地以内太平军以外的人,对于这一点都不算是很清楚,他们对于军典所执掌的事务还不算很了解,凭借长史这一职位的名字,总还觉得这是将领的附属。

高俊要借用师安国这件事情,迅速改变大家的看法。

想当初,赵昉不过是个太学生,高俊看中了他的坚定信念,他也属意于高俊的大将风度,因而一拍即合,赵昉直接被授予长史之职。现如今太平军的军衔制度即将发布,太平军军官也成了正式的朝廷官员,这样直接征辟白身读书人当军官就变得不合程序了,读书人进入军队也就变得有了些难度。在此之前,高俊要争取最后再捞一批士子进来。

这些人加入军队,一方面可以坚定军队的抗蒙报国性质,让太平军代表社会精神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军队与社会取向永远保持一致,让太平军代表全国群众的根本利益;另外,这些士子们还掌握了不少技能,是这社会上最重要的智力资源,有利于太平军时刻代表这个社会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几天后,坻报和军报都大规模报道了此事,并且着重介绍了太平军的文学政工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果不其然,此人从军立刻掀起了根据地的一阵热潮,先是赵昉,后是师安国,读书士子进入军队,为抗蒙竭尽全力,一下子成了整个社会的风尚。

这一举动立刻传扬开来,远在河南陕西的人们都知晓了此事,不少年纪轻轻的读书人抓起行囊,满怀信心的向山东走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