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没见过这样的分钱纸币,纷纷掏出零花钱去换,换完得意洋洋的在班里显摆。
还有修钢笔的,可以在钢笔上刻字,刻什么字都可以。他就做在学校门口的石头上,身边总是围着一圈学生。
张兴隆也没有钱,也没有钢笔,要四年级才开始用钢笔呢。
张兴军有钢笔,是爸爸厂里发的给了他。
他在钢笔上刻了一朵小兰花,还有兴军两个字,得意的在张兴隆面前得瑟。这让他很羡慕,昐着自己快点长大,能有一支自己的钢笔。
天气暖起来了,刘桂新就不接做衣服的活了,收拾冰棍车,把小棉被拆洗干净。卖冰棍的季节到了。
今年家里没养猪,卖冰棍实在是累,时间上也不够用。
于是张兴军和张兴隆又背起了小箱子,张兴兵也再次上岗。今年摊子上多了汽水,一毛一一瓶。一瓶就挣那一分钱。
今年,堡子里的变化很大。
街上开始出现了摆地摊的,在那个小卖点边上又多了两家卖店,用面包车的空壳子里面砌上砖,车窗就是售货口。卖的东西也多,烟酒糖茶手纸蜡烛什么都有。
在那个半露天的小卖点往上一点儿,大杨树底下,多了一个小人书的摊子,好多好多小人书挂在板子上,三分钱一本,只许坐在这里看不许拿走。
二十号楼东边的选矿工人俱乐部也开始修,以后看电影就不用露天了,不过要花钱。
这里原本看电影就在河边,在河的东岸有厂子架起来的杆子,幕布就挂在上面,堡里的男女老少就聚在河的西岸这边看。
后来部队来了,野台子电影的位置挪到了厂里,叫三厂外的地方,就是三选车间的外边,那里地势宽,部队人多河边坐得下,就是要多走些路。
厂子和部队都会不时的放一场,《笑》《英雄儿女》《马路天使》《巴山夜雨》《五更寒》《戴手铐的旅客》等等,还有很多外国电影,大蓬车,赛虎什么的,大都是巴基斯坦的片子。
每放一场电影就是一场盛会,堡子里像过节一样,吃过晚饭,人们拿着小板凳拖儿契女的全家出动,带着瓜子花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个时代物资缺乏,生活困难,但人们脸上的笑容很多,日子也过的充实。人和人家和家之间没有冷陌,没有攀比,只有真诚的相处和相互帮扶。
“婶儿,晚上你家去看电影不?”孙家老四满头汗的跑进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