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济尔哈朗的和硕郑亲王爵,那可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真正的爱新觉罗近支。
可姓爱新觉罗的多了去了,也没见有几个如同济尔哈朗这样成为和硕郑亲王、辅政大臣的。
年轻时济尔哈朗,无论对明朝、蒙古、朝鲜乃至满族内部反叛部落的作战,那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他并不认为歼灭这支叛军很难。
难的是,这支叛军踪影不定。
这是个最难的难题。
不管古今,两军交战,重点在于知己知彼。
首先要知道对方主帅的性情特征,遇事的反应方式。
可这支叛军的主将只是个副都指挥使,从五品衔,还是个新兴之秀,谁知道他从哪冒出来的?
一无所知。
其次,得知道这支叛军的目的和行军方向。
可这支叛军忽北忽南,忽东忽西,有时疾如脱兔,有时还返身打追击清军一个回马枪,打个小伏击。
这让追击清军苦不堪言。
最后,朝廷围剿得调动大军吧?
所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叛军一个劲地奔逃,无意占领一个城固守,这样的军队,再让人头痛。
这就象要追捕一个逃犯,得知道他的心性、爱好,遇事反应、有哪些亲朋好友,最有可能往哪去,在何处落脚,方可安排布控。
这些,济尔哈朗都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