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思路倒也有,他都已经出了好几本教材,《声律启蒙》,考试教材,给孔颖达的教材……
至于侧重点,李承乾认为应该放在自然科学上面,诗词歌赋啊,之乎者也啊,文章啊,没什么好说的,研究这些的人可实在是太多了,研究自然科学的很少,缺什么,他就要教什么。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缺人才,很缺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才,懂物理化工的人才。
没有这些人才,很多事情,他都得自己去做,他倒没什么,可李二肯定不允许他去做,不好好当太子,去当工匠,说不过去啊……
这些先招的学生,他是寄予厚望的,日后很多工程,都得他们去实施。
至于因材施教啊,文理分科啊,他都不准备管了,全都填鸭式教他们自然科学,也就是理科,时代的需求是什么,学生们就应该学什么。
想通这些,李承乾把他的要求告诉系统,让系统按他的要求生成教材。
生成之后,自己确认一下,就开始印制。
这次印制的教材,可不是什么启蒙教材,这次的教材,由浅入深,学完之后,只要有具体的专业书籍,就能进行专业的工作。
印完之后,李承乾的感觉就是,身体被掏空……
抄写是长时间对人的折磨,而用真气印刷,则是爆发性的使出力气,其实二者的消耗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个浪费时间,一个节约时间罢了。
休息时间,李承乾又让系统把翠华山书院的虚拟模型显示出来,因为他太喜欢这个模型了。
和投影不一样,他去触摸虚拟模型的时候,是有触感的,当然了,在别人看来,他只是在空气中乱抓,像个疯子。
这种触感是系统刺激他大脑的触觉感应神经,给他的虚假信息。人的大脑是很好欺骗的,很多时候甚至会自己欺骗自己。
摆弄半天模型,李承乾突然意识到,这个模型怎么弄出来呢?以现在的技术是弄不出来的。
系统给了他答复,那就是把模型拆解成一张张图纸,一个建筑几张个图纸的那种。
李承乾又尴尬地发现,这些图纸,他也看的是云里雾里的,他不是专业的建筑设计师,看不懂,别的人就更别想看懂了。
“系统,你弄的这个东西太专业,重新弄,弄成现在的人能看懂的那种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