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三国时代一个符号性的人物,他的事迹被历朝历代人民编成话本口口相传,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彻底成了华人文化圈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性。
艺术化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在说起关羽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给他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勇猛、忠义、以及孤傲。
在三国演义中,有好几个故事,都被人们用来证明关羽的孤傲,对待黄忠的“终不与老卒为伍”,对待马超的“未及髯绝伦逸群”,对待孙权的“虎女焉能嫁犬子”,对待陆逊的大意失荆州。
仿佛关羽就是跟别人格格不入。
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孤傲,那么不合群,那么的高高在上呢?
让我们从头说起。
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早年因犯事逃亡涿郡。
有些人在分析关羽身世的时候,以他喜好读书,尤其是《春秋》,就断定他出身很好,理由简单粗暴:那个时代能读书的都是大家族。
其实不然。
河东从汉朝开始,直到隋唐,都是著名的文化之乡,世家林立,特产是宰相,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民风之下,普通人家的子弟有机会读书,并非不可能。
在逃亡到涿郡之后,关羽结识了游侠头目刘备,从此跟随他左右,可以说,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关羽是不得志的。
刘备参加平定黄巾的战斗,成为安喜县县尉,随后被遣散,刘备脾气火爆,把负责遣散自己的督邮捆树上抽了二百鞭子还想杀人,被关羽张飞劝阻之后弃官逃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之中,为了刻画刘备的“仁德”,将鞭打督邮一事安排给了张飞,把刘备写成一个老好人,可是实际上,刘备脾气刚强,极有主见,他的谥号“昭烈”,其实可以反映出一部分。
在此之后,三人辗转多地,曾经跟随毋丘毅去丹阳募兵,历任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之后,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再次逃亡,去了公孙瓒那里。
一直到初平二年,刘备跟随公孙瓒下属田楷对抗袁绍,因为屡立战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
说起来挺悲凉的,就因为出身不好,刘备从安喜县县尉兜兜转转,用了七年时间,再次成为临时的平原县令,人生有几个七年,经得起这样的蹉跎?
在这七年里,刘备憋屈,关羽跟着他,心里没有愤怒是不可能的,凭什么世家的猪都能占据高位,真正胸怀大志,并且有能力的人却四处流离?
但是,在这个时期,刘备没有资格去愤怒,关羽更没有,他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外界的白眼甚至是羞辱。
诸侯讨董,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可以说《三国演义》里面,诸侯讨董最光辉的场面,就是桃园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