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说笑着,不知不觉间便来至了城外南郊的太学门口。
太学乃当今大汉朝最高学府,诸生顶峰时达到过三万人次。由于生员数额庞大,太学内不仅建有“凡所构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的生员宿舍,同时还开设可供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市集。在市集里,可谓是应有尽有,酒肆、茶寮、布庄、米铺、书肆,比比皆是,只要不出太学,总能找到所需物品。
龚玥玥只在太学大门口,便感受到泱泱三万人之太学的人流。
因为出来进去的人实在太多了,用川流不息来形容也不为过。
端坐于马背上,龚玥玥热切地环顾着四周。
一时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大学时代……
几人很快就下了马,牵马而行,但却被大门两侧围着碑刻形成的一圈圈诸生人群,吸引住了视线。
便不约而同凑了过去。
待到行至近前观瞧,正是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乃前朝熹平年间,上诏蔡邕等人正定五经文字,刻石为定本,立于太学门前,全部经文之异同,以石经为准。石经碑石共计四十八块,刻石皆作长方形,每面约有三十五行,每行约有七十五个字,历时八年刊刻而成。此石经一出,前来摹写之人,每日车乘千余辆,填塞街陌!”宋珞负手而立,娓娓道来。
“于是乎,诸博士试策甲乙科,作弊争讼之事以绝矣!”宋珞接着又感慨道:“熹平石经,可谓士林中的一件大事,为我万千莘莘学子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校对是正的范本!”
宋珞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前朝时有“诸博士试策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贿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的事件发生。
此时太学的教学主要以经学为基本内容,而经学教授讲究师法家法,在以口述和手抄为传播途径的条件下,传授的经文及解释必须恪守师传家学,这样便成就了极强的门户之见以及众多的学派。
鉴于经文辗转抄录错漏百出,为统一经典文字,也为了防止作弊和争讼之事时有发生,便有了这全部七种今文的隶书熹平石经。
其实这熹平石经的面世,也从另一侧面反应出,随着太学弟子员数的剧增和除吏名额的限制,除吏之艰难!
不过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赴后继地赶奔太学,成为太学诸生,以便参加岁试一次的『射』策考课。因为,在士人眼中,经太学之门策试做官,是仕宦中最为荣耀之途!<!-- qingkan:261048:65219792:2018-10-09 04:2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