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那么靠谱的非官方数据统计,大宋朝的乞丐所占人口比例绝对能够在历朝历代中排进前三!
但就是这么个造反频率最高,乞丐比例最大,贫富差距足可让人乍舌的朝代就偏偏没有亡于农民起义。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除了朝廷大军在对付自家人的时候下手忒狠等铁腕手段之外,还在于大宋朝廷对那些贫苦民众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救助。
熙宁十年大宋朝廷颁发了“惠养乞丐法”,并于次年开始实行,其中明确规定“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
到了哲宗元符元年,朝廷更是干脆在各州设立居养院使得“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给米豆,疾病者仍给医药”。
要说这得是多好的政策啊,老了病了都还有朝廷无偿给养着,几百年后怕也不过如此。
就冲这,谁会吃饱了没事做去同情那些扯大旗造反的穷泥腿子?
政策是好政策,但即使不考虑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那也不能说明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赞同,比如某个经常会忘恩负义的缺德小混蛋如今就对这条善政的引申条款提出了异议。“师长,学生对此另有看法!”
“但说无妨!”宋代的师者地位崇高,作为弟子哪怕之有一丁点的冒犯也会迅速招来口诛笔伐,比如鱼寒就常因在课堂上酣睡而被自家亲爹给揍得鸡猫子乱叫。
但说来也好笑,就是这么一个尊师重道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时代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学生可以随时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此举非但不会遭到任何谴责,反倒还很可能因为言之有理而倍受青睐。
“神宗之策虽善,然到得今日,也正好应了那句过犹不及!”地处西北边陲的佑川城内几乎没有乞丐,这倒不是因为鱼大县令治理有方,而仅仅在于一个穷字!
佑川百姓穷,家有余财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得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哪还有那闲工夫去救济别人?
佑川县衙穷,穷得都拿不出钱财来修缮城池,穷得鱼大县令能因为当初拿出几石粮食招安北地弃民而心疼得蹲在家里长吁短叹了好些天!
以前没有机会切身感受朝廷善政的好处,直到此次打着赴考的旗号南下,鱼寒这才能够在亲眼目睹了大宋官家仁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越往南走越是繁华,乞丐也渐渐变得随处可见,原本还以为这是他们眼力劲不错知道去哪更容易找到有实力布施行善的大好人,可真一打听才知道事情还真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超过八成的乞丐都世居本地,反倒是那些真正一无所有的北地弃民因朝廷刻意制造出的隔阂而很难获得同情用这种方式生存下去。
要说一个地方是这样还有情可原,但一路走来都能见到这副场景,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点别的想法。
没有资格对大宋朝廷的律令指手画脚,如今也只是为了不被继续当作杂役使唤才决定陪着某个无聊大儒的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