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中不把考生给折腾出点毛病不算罢休的策论,只有非常简单的“帖经”与“试经义”。
所谓“贴经”无非就是填空题而已,只要能够把被裁去的经典原文给默写出来就算合格。就这对鱼寒来说当然没有任何难度,静下心来,强忍着狠抽自己的冲动,在旁人还冥思苦想之时就已经作答完毕。
试经义相对较难,需要考生阐述被节选出来的儒家经典含义。
要说这听起来也应该不算太大的麻烦,毕竟鱼寒那脑子里可是装着无数的典籍文献,似乎随便挑几条数百年后的解释就能轻易蒙混过关,说不定运气稍微好一点还能够被奉为标准答案从而真就给他捞个解元的名头来糊弄自家娘子。
很是不错的想法,也似乎有很大的可行性。但别忘了,鱼寒这是在参加大宋年间的科举考试,而在这年头对于经典的解释偏偏就没个标准答案!
在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宋代,考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经典进行解释,而且还可以质疑前人的观点,甚至胆子再大一点点完全不顾经文自说自话整出点离经叛道的言论也是被允许的!
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观点,中举与否的唯一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得到考官的认可。
“能不能别这么坑儒?”对于大宋朝这种只选拔人才而不束缚思想的做法非常赞同,但赞同并不代表着就能毫无怨言地接受啊!想要抄袭都无从下手,如今的鱼寒还真有那么点欲哭无泪的感觉。
怎么办?随便在脑子里挑几个观点出来,然后整出一篇大杂烩给递上去?
这怕是不行,且不说自己似乎并没有妙笔生花的能耐,仅是这些个不同观点可能产生的冲突那也不是随便就能够糅合的啊!
头疼!分明是给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却偏偏碍于能力而做不到挥洒自如。
清楚认识到了自己与古代精英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鱼寒顿时陷入了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
怎么办?就这样放弃了吗?
不行,就算不考虑回家之后双亲的失望神色,那不也还得顾忌到娘子的想法么?
哎,若是当初别太仗着穿越者的身份有些得意忘形,真正静下心来勤学苦读,又有那么多的典籍文献做参考,这个时候怎么也能在这个时候整出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来。
等等!
四平八稳?
对啊,自己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呢?
不就是标新立异么?找一种尚未在宋代流行的文体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