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潘闾就没有见过刘虞。
他对刘虞的了解,大多都是因为听闻。
据说,刘虞是一个老好人。
连边疆作乱的胡人,都很敬重他。
怎么到了李林甫的嘴里,反到变成了伪君子?
潘闾:“我说的是幽州牧刘虞。”
“我知道啊!与这样的人为伍,小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你对刘虞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实在是李林甫把话说得太严重了,所以潘闾才会有所一问。
李林甫这么说,自然是有根据的,“主公,还记得讨董之战吗?”
“当然,记忆犹新。”
“当初在酸枣会盟,聚集了二十路诸侯,可刘虞在哪?他却在幽州作壁上观。”
乱世当道,群雄并起。
没有参加讨董之战的诸侯又何止二十路啊!
“这好像不稀奇吧!毕竟刘虞年纪大了。”
“他的年纪是不小了,可身子骨却非常硬朗,每年都会去草原两三次,说是要用怀柔的手段解决羌胡之祸,主公有没有觉得不对劲啊?”
这就是在考校潘闾了,好在潘闾反应快,“身为地方主官,冒冒然离开自己的地方亲身犯险。
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有恃无恐,另外一种就是胆大妄为了。
一个老好人,又怎么可能胆大妄为呢?你说的没错,他是一个伪君子。”
有些事本来就是一点就透的,刘虞进入草原有恃无恐,就说明他确定自己没有危险。
从一个安全的地方,到另外一个安全的地方,这就是欲盖弥彰。
美其言曰怀柔,还不如说是刻意的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