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犯贱吗?
因为恐惧,蜀地百姓在暗中积极备战。
不是为他们的皇帝报仇,而是为看护自己的家园。
所以李轨的意思是暂时不要出兵,再等一等。
等这波哀伤、恐惧的紧张气氛过去;等成都的老爷们凶狠地压榨地方,民怨沸腾时;等到蜀地的皇族集团和诸葛亮集团为争权夺利而起内讧时。
那时候再出兵,花费的代价才是最小的。
仗可以以后再打,但准备工作现在就得着手准备了。
蜀地的地形,蜀地的气候,蜀地的风土人情,蜀地的兵力部署,蜀地的官民关系,等等,这些硬情报内军厅方面早就做足了功课。
但另外一些功课就得现在做。
打仗缺不了情报的支持,但这只是战争的一环,仗还得靠人去打。
调兵遣将,运输粮草和辎重。
这些要立即着手,秘密进行,不留痕迹。
灭蜀的大将李轨圈了两个人:
曹仁、张辽。
蜀国虽弱,但地域广阔,非动用十万以上兵力不能建功。
国内有能力指挥超过十万人的大将不多,且老的太老,年轻的又太嫩,另外有些人虽然很合适,但所居地位太过重要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所以选来选去,也就这二人比较合适。
李轨更倾向于曹仁,这倒不是因为曹仁的战役指挥能力强过张辽,而是因为张辽更擅长水战,将来灭东吴时肯定是要经历一场严酷的水战的,张辽几乎是灭吴的不二人选。
灭蜀,再加上灭吴,那张辽的功劳就太大了,说他功高震主也不为过。
君臣一场,闹到这一步就会很尴尬,对谁都不好。
众人窥知李轨的心意也附和着举荐曹仁。
李轨也就顺势点了曹仁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