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们在文武百官中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
却因一切实权归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九卿”是指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日常具体事务,一般不涉及军政决策。
国家权力由宫外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向内转移至尚书台,便于皇帝控制。
现在复设丞相,就是要把权力从宫内重新转移至宫外,这一步董卓已经帮李轨打好基础了,李轨要做的其实就是把董卓所做的那些固定化,制度化。
这一步若是成功,则皇帝就是一傀儡,天下大事由丞相酌定,这可不就是在天子和天下之间筑起了一堵墙,隔绝内外了吗?
从此,丞相即是皇帝,皇帝却成了傀儡,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李轨盛赞贾诩,道;“此事请先生为之筹谋。”
贾诩道:“某年老眼花,脾胃又弱,人心更懒,做不来这等大事,此事尚需凌太常亲自出马。”
逼皇帝恢复丞相制度并不是什么难事,贾诩只需略施小计即可,他举荐凌嵘,是要把这天大的功劳让给凌嵘呢。
贾诩果然是不一般,一眼就看出李轨正在大力扶植凌嵘压制文管系统中郭家的势力,他这是在主动给李轨递送炮弹呢。
贾诩是谋士,需要超然一点,以保持自己的判断,李轨没有勉强。
在充分领会了李轨的真实意图后,凌嵘便开始着手准备。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凌嵘上奏了两件事,其一他建议元旦后的新年号叫“建安”更为妥当,天下大乱,为君者心忧百姓疾苦,建立一个安康平和的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年号宜叫建安,而不是什么建元。
其次,凌嵘提出恢复丞相制度,以此革除灵帝以来的种种弊端,廓清政治,重振朝纲,早已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
凌嵘的奏请得到文武百官的强烈赞成。
汉献帝刘协惊愕万端,恨的牙齿痒痒,却也只得违心地同意,下诏于建安元年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废尚书台,复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总览政务。
至于丞相的人选,自然李轨的呼声最高。
皇帝明知是李轨在背后搞鬼,有心跟他斗一斗,却发现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实在有限,根本就抗衡不了李轨的压力。
没办法只好下诏任命李轨为丞相,开府宫外,总揽内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