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帝国支撑者> 第八百五十六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五十六章(3 / 4)

他还无法隐瞒,转头看看福伯,福伯心领神会,转身站到了房门外,进行警戒。

明中信将思路稍稍整理,“徐老公爷将南疆的形势进行了详述,情况不大乐观,虽然贼人们在云南的叛乱已经基本平定,但在整个南疆却依旧有些余孽在搞风搞雨。徐老公爷觉得形势不大对头,故此来挖根与向我咨询一下。”

稍稍停顿,明中信继续道,“至于这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那魏国公府的小公爷徐鹏举,此番魏国公也是担心他留在南京会有所闪失,才让他随队前来京师,一方面向某征询一下意见,一方面也躲避一下战乱!信中请求我帮衬一二!”

“当然,此番进入京师的不只是这一支人马,而是还有几股势力,徐老公爷提醒我,要注意这些势力,看他们要做何打算!”明中信环视一圈,神情肃然道。

“你是说,南疆入京的各方势力?”石文义恍然地接话道。

“不错!”明中信转头看向他,询问道,“石大哥,魏国公信中提得不是太明确,此番究竟有哪些势力入了京师?有何可疑?”

石文义一听,眉头一皱,低头沉思。

“怎么?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刘大夏一阵不悦,毕竟,这几日他操心明中信遇袭之事,其他的信息有些闭塞,他也想知晓这些时日京师之中有什么大事?

石文义抬头苦笑一声,“刘大人,并非石某不说,实在是这些时日进入京师的势力极多,有蕃王、”

蕃王?刘大夏眼神一缩,未等石文义说下去,直接追问道,“蕃王不是不奉旨不得入京吗?怎么会有蕃王抵京?”

“还不是南疆贼人生事才令得这些蕃王有借口入京,寻求庇护!”张采在旁抱怨道。

在座之人皆是聪明人,一听此言就知晓了个大概。

事情还要从建国时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开始推行族亲封蕃制度。

洪武元年,明太祖在南京称帝后,开始大封天下官员,首先颁诏规定了自己家族的次序。他册封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到了洪武三年,其他诸皇子也都陆续被封为各地的蕃王,爵位高于建功立业的大臣。

古代传统政体制度分为三种:一是商周的分封制。皇亲国戚分封在外,蕃国屏障中央政府,诸蕃以国为姓,相对独立,中央与蕃国是朝贡与册封、称臣与纳贡的关系。二是秦唐宋的郡县制。虽然也册封皇亲子弟为王,但有国名而无实蕃,有的还规定,皇子必须住在京师,由宫廷宦官进行管理,有的甚至规定不能世袭,总之设法使皇权不受威胁。三是汉晋和大明初采用的郡国制,作为分封制和郡县之间的过渡。蕃王在郡国之内,握有军政经济大权。

这三种制度当中,明太祖看重的是第三种郡国制。不过,郡国制先后酿成了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他出于私心,并没有吸取教训,他分封皇子为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允许保留少量的护卫亲兵,少的有三千,多的达一万九千人。

这还只是泛泛规定。后来,明太祖任命皇子代替大将守备边关,有几位御边的蕃王,如燕王、宁王等,他们不但有自己的亲兵,还管辖中央政府的军队,其中不乏精锐部队,人数很快就顺理成章地突破了上限。

明太祖当然知晓历史上蕃王觊觎皇权的危险,蕃王势力恶性膨胀,必然会冲击中央政府的安全。到时,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故此,他制定了强干弱枝的规划,在赋予诸王极大权限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和防范。例如,他规定,诸王仅仅是列有爵位而不享有政务,公有蕃国但不管理领土。同时,为防止诸王互相串通,明太祖还禁止诸王互相走动,更少召集亲王入朝觐见。

然而,即便如此,但也令得诸王有些尾大不掉,如燕王朱棣,在明太祖仙游之后,立刻就发动了靖难之役,要夺取这天下,这,就是他的遗祸。

而燕王朱棣夺取天下之后,却是将明太祖的郡国制做出了变化。永乐初,为了安抚诸位蕃王,稳定国内局势,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一系列手段,都是对蕃王进行了限制,慢慢实现削蕃的目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