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批武堂学员是第一批集体展露于人前的明家学堂的学员,学堂效果呈现将决定着今后明家学堂的名誉,成则名声大躁,败则名声扫地,在京师的路也会更加困难!
“族兄放心吧,只要这些学员们掌握这些技巧,武举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刘老两日后究竟要出什么损招!”明中信说着说着,眉头皱了起来。
之前虽然他知晓刘大夏一定会令他的测试难上加难,但这损招又是何意?
明中远见明中信居然皱眉,也是心下一惊,毕竟,这么些时日,明中信皱眉的次数可是很少的!
“中信,有何难处,说出来,大家想办法。”明中远忍不住提醒道。
明中信冲他笑笑,“无妨,只是在担忧刘老的损招而已,不怕他有招,就怕他存心恶心我的话,我还真的没法与他较真,真是头痛啊!”
哦,原来如此!明中远一听明中信的解释,摇头笑叹,“是啊!来到京师,刘老虽然对明家帮助极大,但却也是不断地为难你啊!这得小心!”
说着,说着,他自己居然也笑了起来,想必,他是想到了刘老为难明中信的场面。
明中信摇头失笑,罢了,兵来将挡,刘老前来,自有招数对付他,现在杞人忧天,何必呢!
接下来的两天,明中信足不出户,尽全力培养这些学员,随时注意学员们的学习训练进度,并及时指点,令得学员们的技巧突飞猛进。
而外界,京师兵部突然发出公告,公布朝廷即将于十二月初一举行武举,而且快马加鞭通过驿站公告全天下,此次武举只要符合条件之人都可以直接在京师兵部报名参加武举试。
一时间,天下震动,毕竟,六年未曾举办过武举,如今突然举办武举,这是多少武人的福气啊!虽然在六年前,弘治帝已经公告过天下,今后,每六年举行一次武举。
但天下人可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皆因,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建立大明帝国的同时,下诏,令设文、武科取士,以“广求天下之贤”。但是,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却一反常态,将武学、武举打入冷宫,废弃武举。
之后的建文帝虽复起武举,在京卫设立武学,但在位时间太短,也对武举无甚变革。
随后的明成祖更是心中敏感,深怕武举动摇了他的执政根基,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为名,取缔了建文帝在京卫设立的武学。
直到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正式批准开设京卫武学,并决定在两京(北京、南京)各办一所,武学开禁,但武举却一直等到天顺八年(1464年)才确立。但却在当年,英宗病逝,此事又成悬念。随后继位的宪宗,听从朝臣的“武举之科不可不设”之言,批准颂了大明第一部《武举法》,自此,天顺八年成为了大明武举的起始年。
但因此前人们根本不重视武举,而且武官皆勋贵子弟承袭,根本就无百姓有本事能够参加武举,故而当年并无一人应试,武举处于尴尬境地。
随后,令兵部发布公文公告天下,教养数年之后,直至弘治六年(1493年),才正式定制,也举行了一科武举。
几经波折,百姓自是心下猜疑,如今在六年之后居然重开武举,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一时间,天下熙熙攘攘,一应有资格参加武举之人,更是惊喜非常,毕竟,这是一个极好的进入仕途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打点行装,开出路引,乘船坐车,直奔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