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连枝当日愿。
“好词,好词!”寿宁候拍案叫绝。
张延龄苦笑不已,“兄长,你再往后看。”
寿宁候一页页翻过,前面几页尽皆是诗词,真心是好啊!
张延龄望着欣赏诗作的兄长,有些哭笑不得,兄长根本就未抓住重点。
“明中信,男,山东行省济南府陵县人,始祖百里孟明,祖父讳文亮,成化初年进士,官至侍郎休沐,父亲讳书源,弘治一年举人,恩荫知县,英年早逝。弘治十一年,祖母病重,中信临危受命,任明家代家主,随后大胆革新,整顿内外,令明家焕然一新。同时,创立了明家学堂,收罗乡邻子弟,招揽人才,学习各类技艺。随后,改酒楼为名轩阁,推出一系列药膳、烈酒、果酒,令名轩阁一举名扬陵县,立。同年,在陵县兰亭文会中,技压群雄,勇夺桂冠。随后在明家门前诗词会友,一题三诗,作一首少年大明说,立誓要培养人才,繁荣各业,为这盛世大明添砖加瓦,震惊陵县。并分别于弘治十二年二月,中县试案首,六月,中府试案首,八月,中院试案首,随后北上京师,创立京师名轩阁。”寿宁候念出了声音。
寿宁候越看越震惊,虽然,通篇未曾说明中信一句坏话,但其中的暗箭可谓是诸心之极。
“立誓要培养人才,繁荣各业,为这盛世大明添砖加瓦。”仅此一句,如果被有心人解读,就会令明中信粉身碎骨。
“这,这是从何而来?”寿宁候抬头望向张延龄。
“街上正在售卖,虽然单买者不多,但却是只要买话本《虞舜大传》或《武松打虎》就会免费奉送一本。”
“这是有人要害中信啊!”寿宁候叹道。
“兄长,快些想想办法,如此这样下去,只怕中信会被有心之人算计至死啊!”张延龄急道。
“不急,既然已经势成,急也无用,快些去找中信前来商议!”寿宁候一摆手,吩咐道。
“好嘞!”张延龄转身飞奔而去。
“唉,还是如此毛躁,你找人也得知晓人在何处啊!罢了!管家!”寿宁候望着张延龄的背影摇头不已。
“在!”管家进来。
“你派人去名轩阁、明家宅院等候中信,见到他,立刻让他来见我!”
“是!”管家转身出去。
“没想到啊!这小子居然如此胆大包天,这般誓言都敢立,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寿宁候想想,失笑道。
与此同时,李东阳、蔡主上、满春院、石文义尽皆知晓了此事,一时间,群情涌动,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名轩阁,确切地说是明中信身上。
同时,张亮这个名字也进入了大家的眼中。
寿宁候府。
明中信坐着看着面前的小册子,一阵皱眉。
“中信,你有没有目标,究竟是何人针对于你?”寿宁候问道。
明中信苦笑道,“不瞒候爷,还真不知晓!但一定是对中信了如指掌之人,不然,不会连这两本话本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