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玄幻小说>标铜> 第二十一章 国政两权方生变(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国政两权方生变(二)(2 / 3)

其实短短的内容不过寥寥数语,说的是朝廷准了户部郎中袁世振去年提请的《盐法十议》,同意在两淮试行‘纲盐法’了。

因为这些日子都在安心做盐,王星平也着意对如今大明的盐法作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前番不过是对于开中的各种利弊有所知晓,经过这一路,先是在遵义城与隆盛号的掌柜好生学来不少,再就是在合川进行了一番仔细调查,加之穿越前在历史知识上被梅凯西所熏陶打开的眼界,对于如今朝廷所行的盐引之制倒是已经摸得门清。

而他当初尚在贵州时便敢于将仅有的身家投入盐引之中则正是因为在以往邸抄中看到了一条万历四十四年袁世振关于改革盐法的奏疏。虽然按照市面看法,这盐法积弊日久并非朝夕可易,而且后来这事情也果然如石沉大海并无半点消息,但王星平却清楚记得曾经学习过的内容,至少在万历天启年间,大明的盐引制度改革在其心中的确是有个模糊的印象,而这些日子的补课倒是把这个印象给补全了起来。

虽然袁世振的奏议只是针对两淮的盐政,但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对于如今盐引在手的王星平来说确实算是一桩大大的利好。

原来原先的开中或是盐课之制下,商人本有边商与内商之分,边商在边地或运粮或课税,换得的盐引便来盐场支盐,但守支需要耗费时日,边商需得周转故而往往将盐引直接减价卖与内商,图的是赶紧变现好将银子周转。

而内商之中的本钱也有多寡之分,守支又要依序等候,故而便又生出了囤户。囤户往往仗着本钱雄厚从边商处大量收引,待小户内商守到了期需要到盐监凭引支盐时便将手中盐引高价卖与他们,实则是再行了一道盘剥,若说起来现在王星平手中的盐引数量也可算是个小小的囤户了,只是相比那等豪商巨富尚算不得什么。

而袁世振提出更易盐法,则主要还是因为两淮盐政的困局。

“也要奉直看顾才是。”说话间王星平客气道。

叶联芳笑道:“原本以为天成你只是要做囤户,却不想将心思还着落在这盐政上了。”

其实王星平也不是没有动过当囤户的心思,但一来这等坐地户没有过硬的靠山是成不了事的,自己家中人丁单薄更不可能在外路州府立足,贸然去与守支的内商交易难免会被其他大囤户觊觎,说不得落个财货两空的下场,是以几个月来王星平都是思虑周全,盐引只见进没见出,倒是把手中的现钱全都给用得差不多了。

王星平又道:“不过只是两淮的盐政罢了,想来年内也改不到川中。”

叶联芳道:“这又怎么能料得准呢,去年袁抑之上书时,谁能想到这事竟然真的成了,这可是与虎谋皮的事情。”

两淮盐引的大囤户多半都牵连着地方豪强甚至京中,其中既有福王这样得圣眷的亲王贵戚,多半也有六部和内阁中的阁臣,下面的大小臣工与地方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更是不可胜数,其中的谋算自然不可为外人道。但既然如今事情成了,对于天下盐商无疑都是一桩大事,只要消息传开,便少不得又有多少人会一夜暴富,而王星平如今最为关心的显然是其中的细节以及消息的准确性。

“不瞒奉直,其实自做盐以来也经过了不少的商户,前次在酒桌上听一位南直来的客商说过两淮历年积压未付的盐引总计有近两百万了吧。”

“去年的数字是二百六十万引。”常在京中任官,虽然刑部并不管理盐政,但扯皮的事情听得多了,对于经济数字叶老爷也能张口就来。

“不过以学生愚见,就算是二百六十万之数,舍去三年时间也能抵足此数了吧。”

此时两淮一年的盐额为九十万引,户部太仓以此为据收取余盐银,但因为盐政废弛盐丁逃亡甚多,还有私盐的冲击,导致淮盐产量不足以抵偿每年九十万引的引票发行量,这就造成了历年旧引的积压。盐政改革的思路其实就是双管齐下,一边是要改善盐丁待遇,让盐丁回流或是招募新的盐丁恢复生产,一边则是要通过政策逐年将拖欠旧引全部予以兑换。照王星平所言,一年九十万引,即便是二百六十引,只要用三年时间全部用以兑换旧引也就能够完兑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