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说,为了推广数字旗下相关产品,付出了大量的人情和资源,有公有私,谁也想不到,工作这么拼命的她,会是卧底。
间谍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花费这么大代价支持的斯图雅,却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反而是CIA内部根据大数据分析,获得了数字集团的整体印象,从而确定了相关策略。
这种对比,让她感觉很是挫败。
斯图雅甚至还听到一种风声,要求把她召回,或者降低支持力度。
毕竟是网络社会了,传统的贴身肉搏、阴谋算计,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现在谍报工作的主流是信息化,需要的是黑客和程序员,而不是邦德,肢体冲突或者生命危险已经很少了。
几乎所有的情报机构里,都充斥着大奖的技术员、极客甚至是黑客,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出去跟人肉搏、枪战什么的,而是在互联网上抓取和分析有用的数据,以及攻破各种各样的软硬件。
他们更多要对抗的,是琐碎和枯燥,而不是生命危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消防员和警察的工作都要比他们危险。
如今中情局23的现役情报人员都是在9·11事件之后入职的,工作更多的也是依赖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
间谍的核心工作就是获取情报,如果能兵不血刃地拿到情报,何必要打打杀杀。就像FBI昨日行动一样,如果有选择,自然是越低调越好。
现在手机和电脑这么普及,硬件和软件都差不多,天生就是用来搞情报工作的。攻破了一种,其他类似的软硬件都不在话下,何况世界上互联网流量,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美国和英国走的。
更不要说,用技术来替代人力,还特别便宜,以斯图雅为例,一个月要花费17500美金的经费,如果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一个月才150美金。
如果对质量不做要求,降低到斯图雅的水平,一个月才30美金。
技术带来的,是成本上好几个数量级的降低。如此省钱,也难怪会有人提出异议来,用人工就是历史的倒退。
斯图雅虽然知道,也没太好的办法,人微言轻,除了更努力工作,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外,没有其他太好的办法。
为此只能尽力往上爬,然而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又被FBI的鲁莽行动打断,真是流年不利。
当然,在她心中,约书亚这件事没有做错,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会有半点怜悯。
国家安全的竞争,从来不是温情脉脉,而是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