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海关时,移民官很友好且很快就盖章放行,没有在戴高乐机场法国移民官那样的认真,感觉轻松多了。
由于一时没有找到托运的行李牌,机场管理人员在一一查阅了我们北京到巴黎的登机牌后也勉强放行了。
6-10月是马里的雨季,所以巴马科9月的气温和长沙差不多。出了机场,门外有一群人,举着用各种语言写着的牌子,有介绍酒店的,兑换货币的和出租车司机,里三层,外三层的。
穿过人群,我们很快坐上了公司派驻马里的余总经理的白色Jeep,听着BBC的英文广播,驱车前往位于巴马科开发区的公司驻地。
天好像才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潮湿,但空气中的湿度并不想长沙那样高,身体感觉要舒服些。
Jeep车飞快地朝巴马科市区驶去,望着窗外零星的灯光,我不禁在心中暗暗念道:“巴马科,我来了。”迈着优雅的步子的非洲妇女
此文系2005年本人马里之行的文字。由于时差的关系,4点多就起床了(其实在国内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耳边不时听到从附近清真寺的喇叭中传来的祷告声。
打开笔记本电脑总想要写一点关于马里和巴马科的文字,浮现在脑海中的却总是位于巴马科市中心的火车站和那条国际铁路。
到达巴马科的第二天早上,公司的madam李——一个已经在马里工作了多年的女法语翻译,答应抽时间陪我们到一个我们中国人称为
“黑木雕市场”的地方去看看。
“去当地市场看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我对同行的肖姐说。
学理工科的我最近由于去过云南丽江,买了几本旅游的书看,于是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产生了兴趣。
我对肖姐说时,很想体现我的专业。上午9点,由我们的黑人司机开车前往我们到达巴马科的第一站——黑木雕市场。
位于尼日尔河上游西北岸的巴马科是马里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越野车穿行在首都的沥青路面上,路不算宽,但交通状况还可以,没有看到抢红灯的现象。
路上跑的车多半为从欧洲过来的二手车,各种品牌的车都有,旧奔驰较多。
两旁的建筑物一般为2层,看上去不一定比得上国内一般的县城。一路上,有很多兜售电话充值卡或面巾纸的小贩,一律为黑人满哥,一遇红灯,他们就会扑到车窗前来兜售,不买不要紧,他们都很友好。
“那里就是巴马科火车站,是国际铁路”穿过了几个不知名的广场后,李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建筑告诉我们。
顺着她指的方向,我没有看见拥挤的人群和规模宏大的火车站,只看见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和冷清地躺在那里的几条铁路轨道。
“这里火车很有趣,火车一路开,一路有货丢下来”李笑着告诉我们。
“一天有几趟?”我随口问道。
“一个星期可能会有2、3趟吧。”
“我一定要找个时间来看看这里的火车”我坚定地说,因为我有将近11天时间在巴马科,我想是有时间看见马里的国际列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