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楼船兮济淮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歌词的意思,很多士卒都不明白。万口一声,洪亮的歌声,响彻秦军营地,远远飘到寿郢城内。
中军大营营帐外,蒙恬静静的站立着,不时的出声相和。
这首《秋风辞》,乃是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故有此作。
蒙恬现今南下楚地作战,辞里的汾河,就改作淮河。
荆苏跟在蒙恬身后,不时拿眼瞧着蒙恬。这首楚辞,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内含悲凉心绪,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
蒙恬刚过而立之年,头顶青丝,没有一根华发,怎么就有了这样的心境?
荆苏对文学之道,不甚了解,心里寻思着,是不是因为常年在外征战,蒙恬的心有了一丝疲惫。
秦军大营的左翼,左司马豆、右司马犀两人,领着麾下的楚卒,不断的传唱,不断的回味。
二人身为楚人,蒙恬当着他们的面写出这首《秋风辞》,传唱过后,二人当即喜欢上了这首楚歌。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浪漫,富于艺术气息,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唱楚地的民歌。
豆、犀两人,年纪超过四十岁,以这个年代的寿命而言,二人的心境,与二三十岁的人又大不一样。
这首楚歌的意境,真的是唱到二人的心里去了。
蒙恬能写出这首《秋风辞》,说明他对于楚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或许,蒙恬还喜欢楚文化。
两人这样想着,觉得跟着蒙恬征战,以后坐镇楚地,对楚人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苍凉的歌声,借着夜风的吹拂,久久的飘荡在寿郢的夜空。
章台宫内,楚王负刍推开怀中的美人,光着脚底板,奔到阳台,扶着紫木雕刻的栏杆,远远的眺望着秦营,怔怔出神。
“哈哈,难道楚人都背叛寡人,投靠那在秦营当傀儡的小子了吗?”
这一刻,负刍的心,恨死了芈仝,深恨当年没能加派人手,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