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根本不知道窑洞的好处以及窑洞的存在。
范晶晶找来孙二郎,孙二郎虽然现在已经比以前拥有更多的智慧,但是他多新增的智慧大部分是来自于商业以及范家庄园的各式作坊,对于地理空间的认识,他应该知道的还不多。跟一般大唐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窑洞?什么是窑洞?”
孙二郎一脸懵的样子,这种新的建筑模式他还真的没有学过,现在他最熟的就是范家庄园的水泥建筑,有了水泥建筑之后,建筑的速度快了很多,而且更为坚固,比起以前所用的夯土式建筑要好盖多了。
范晶晶把脑海中关于窑洞的建筑模式,跟孙二郎说明。
范晶晶曾经去过宝鸡的窑洞住宿旅游,所以对于窑洞的基本形态还是有一些了解。
黄土高原在范晶晶去的时候已经是变得非常的荒凉,里面的人大部分被集中在一起居住,而不是散居着,在整个黄土原里面很多窑洞看起来已经破败了,当然他们住宿的窑洞饭店,经过整修房间是非常多的,而且非常的整洁美观。
跟一般人民住的窑洞,连个厕所都没有差别,非常的大。
事实上以前的窑洞基本上用的是所谓的旱厕,大便会流在一起发出腥臭味,他们会把这些顺便拿过去浇灌在田里面,增加土壤里面的肥料,但是跟别的地方比起来这种施肥方式又显得特别的简单。
在南方已经习惯用稻田或者是其他东西让这些粪水发酵,然后再形成肥料,这样对于土地是比较没有伤害,对作物也会比较没有伤害。
范晶晶又把范琪叫过来,她认为范琪曾经住在尉迟家,算是上等社会的服务的人,所以应该能够得到比较灵通的消息。
果然范琪能够知道的讯息比较多,对于窑洞她是听过的,也大概知道窑洞是什么样子,至于住在窑洞里究竟是什么感觉,范琪就不知道了。
所谓窑洞能够冬暖夏凉,还必须加以宣传,范晶晶特地把这个信息记了下来。
大唐人大部分都住在乡下,距离商店非常的遥远,大部分的消息也只有在这个生活圈里面流传,只有一些走远地的商人,可以把消息带出去,能够被这些商人注意到的消息,也是比较局部和片面,他们不可能把这个区域的各种喜怒哀乐全部都带过去,只有他们比较关注的消息,或者是影响到一个区域比较大的消息,会跟着散播出去。
长安的消息传到桂林,可能已经过了十年。
真正的深入农家的大概就是所谓的走货郎。
走货郎会收一些山里面的货,然后把一些货送过来农村卖,来来回回他们会赚一些差价,自给自足的情况是大部分的生活模式,所以走货郎来卖的东西一般也是比较简单,就是一些锅子或者是晚以及盐巴之类的东西,至于鸡蛋或者是其他的调料,其实乡下大部分都是自己准备,除非这个地方没有这些调料的生长。
而这些走货郎会明白什么地方缺乏什么,特地在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把这些调料带来。
事实上,每当走货郎来到乡间的时候,都是这个村落里面人民们聚集的时候,他们会放下自己的工作,来这个地方交换一些东西,他们最郁闷的就是当自己没有东西可以交换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办法拿到他们需要的货品了,这时候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难受。
大部分的生活用品他们都是自己制造的,忙在这些生活琐事洗澡,洗衣,做饭,吃饭,编织各种用品的时候,耗费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的时间。
“窑洞真有这么好吗?要是这样的话,长安怎么不建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