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宋铮也只能表示无奈,并且十分理解,虽然集思广益在字面上永远要强于独断专行,但是导演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的。
宋铮也是一样,别人说的再好都没有个卵用,他的想法永远都是最ok的。
所以,对于冯晓刚的不接受,以及固执己见,宋铮也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整部电影就和这些存在的硬伤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伦不类,冯晓刚是内地电影的传奇人物,他开创了内地的贺岁片时代,成就着与张仪谋完全不同的电影风采。
从《不见不散》到《大腕》,从《一声叹息》到《手机》,冯式电影风格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电影史上,而冯式幽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写实化,市井化,粗而不俗。
可如今的《夜宴》,以往的风格被完全颠覆了,理想主义更加浓郁,不但故事的背景远离了现实,故事的本身也远离了大众。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国内的大导都集体吃了壮.阳.药一样,憋着劲儿的想要玩儿深沉,突显自己的逼格。
结果就是,整个片子有种强烈的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开篇动画模仿《蝎子王》;在外景突出马匹奔跑的飞扬尘土的慢镜头,九个黑袍骑士,从宫殿口向外狂拉的电脑特技,都是抄自《指环王》。
国际章和的妆容,来自星战和日本片,这个角色也与《乱》中大公子夫人及其相似,可惜表演的太浅。
中间那个真相展示的表演,抄是中世纪的舞台剧,结尾,国际章正对镜头独白,抄的是希区柯克惯用的银幕内外直接对话。
仿佛是在展示中国人模仿的能力有多强,台词混乱不堪,一会用莎氏的语言,一会又用现在流行的语句,一会又诹文言文,唯一有点新意的是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僵尸舞,跳了两次,第二次看甚是无聊。
看电影的时候,宋铮甚至不停的想起黑泽明的《乱》,一部经典之作,同样是改编自莎翁剧本,同样是大制作,但是差别不是一点点。
《乱》展示的是一个战争狂人年老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受到战乱的报复,电影,情节,故事都是对人的思考和解读,是对莎翁剧本的发展和深入,而《夜宴》只不过学了个花瓶。
不过说起来,现在这一版的《夜宴》总的来说,还是比宋铮期待的要好,至少还是能让人耐着性子看完的。
只可惜,对于一个冯晓刚这样以故事见长的导演,《夜宴》这个作业交的似乎有点儿过于自大,在很大程度上刻意的败给了自己。
在这样一部耗资两千万美国大刀的影片当中,冯晓刚似乎是受宠若惊腿转筋,为转型而抛弃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虽然,比起老谋子那部生拉强扭的《十面埋伏》那不知所云的荒诞故事来说,《夜宴》从背景到人物都清晰而靠谱,但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哈姆雷特”还不足以拯救这单薄浅显的中国宫廷故事,更何况莎翁距离五代十国实在万里之遥。
冯晓刚毕竟没有担当过这样一部大戏的领导者,对整个状况的控制,显得稚嫩有余,亮点有限。
若在从前对小故事的讲述上,冯晓刚表现出来的灵光四射的鬼机灵,可以在片中增加无数点睛之笔。
而像《夜宴》这样一个大故事,除了宏大的场景和特效堆叠的众多合成人物之外,生生被冯晓刚讲成了一个家庭里几个相关成员的明争暗斗。
整个故事不过是a杀了b,还想杀c,但是d不同意,把a给杀了,c最终死掉,并由e和f陪葬。
说白了,尽管格局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小故事,人物关系和特点的设置相当传统,既无纰漏,也无意外,也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物才都刻画的偏弱不乏平庸。
厉帝对婉后,无鸾对青女,婉后对无鸾的感情,都是在结尾的时候灵光一现,既突兀又乏说服力。
若不是葛大爷的功力深厚,其余演员的角色合适,那突兀的一面会更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