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的选秀节目和国外的原版模式雷同,从前期策划到选手选拔、拍摄录制等环节都与原版相差无几。
这种引入减少了节目的生成环节,节约了节目制作时间和成本,同时也移植了国外节目高效制作的要领,有利于一批专业的制作团队迅速崛起。
其次,虽然架构一样,但由于国情不同,选手、评委、观众的风格与外国迥异,所以一样框架的节目却做出了另一种样子。
如《中国达人秀》,与其原版的《英国达人秀》相比,自第一季开始就在走故事化路线,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远多于对选手特长的关注,走的是励志之路。
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观众品位日益提高,选秀节目也必须开创新的发展思路。
从“选”的角度分析,选秀节目评委的选取,显露了节目的设置发生变化。
如《中国达人秀》邀请了娱乐圈各个阶层的精英人物,吸引了不同喜好观众的关注。在《中国好声音》里,四位巨星从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对选手进行盲选,这一方式更为专业和客观。而在《我是歌手》中,随机抽取的500位观众是评委,他们的评选或许业余,但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
从“秀”的角度分析,选秀节目则体现了专业化发展的轨迹,最初,《中国达人秀》以低门槛吸引大量普通百姓参与海选,而在《中国好声音》中,选秀门槛抬高,有音乐才华的人才是主办方想要的人,《我是歌手》更是将“秀”的要求提高,一定要是成名歌手才能在舞台上一决高下,这三档节目的存在脉络,昭示着中国内地选秀节目正一步步走向专业和高端。
从“看”的角度分析,观众的收视心理也在发展变化,《中国达人秀》将普通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受众感到了亲近和感动,《中国好声音》中,观众在第三方的位置与评委一同聆听音乐,一同做出评判,《我是歌手》中,观众被赋予更大权利,歌手的去留大权完全交到观众手中。
当然,后世的经验也证明了,虽然《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代表的节目突破了中国选秀节目的瓶颈,但在背后仍显露出某些问题,比如过分依赖模仿、复制,缺乏创新力、产业化体系。
要避免这些问题,首先选秀节目要自主创新,第一是必须克服*模式,一方面减少选秀节目中移植节目的比重,另一方面在移植节目中,更多地注入原创的中国特色元素。
还要结合本土文化和收视心理差异化进行重新定位,在后世,国内众多的选秀节目都是以唱歌、跳舞等内容为主,形式雷同,难以出新,各电视台最应该做的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本土特色文化,凸显节目个性。
比如央视推出的《我要上春晚》就是一个成功例子,该节目在全国范围挑选有才艺特长的草根明星登上央视“春晚”。
一方面充分展现了本土的原创元素,另一方面也巧借“春晚”的高关注度和高造星率,赚取了自己的高收视率。
同时,在选秀对象定位上,该节目对才艺的需求十分广泛,凡是有才艺特长的老百姓都有机会一展才华,这自然就吸引了老百姓的进一步参与,舞蹈、快板、唱歌等各类才艺表演犹如一场小“春晚”。
另外,这档节目还撮合了草根和巨星的同台表演,让“秀”的内容更加出彩。
再有就是要塑造品牌形象,坚决杜绝以炒作、爆料等方式吸引受众眼球。这种方式吸引来的只是短期的关注,从长远来看,这种关注往往不利于节目品牌的形成,反而在受众心中留下负面印象。
宋铮作为一个穿越众,自然很清楚中国选秀节目在未来的发展历程,所以才会在当初和湘南广电谈合作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制作综艺节目。
中国的上星卫视那么多,宋铮之所以选中了芒果卫视,主要就是因为,芒果卫视在真人秀节目上成熟的经验。
2004年,选秀节目正式进入内地卫视频道,第一档上星的就是《超级女声》,这档节目前身其实是湘南广电娱乐频道主办的《超级男声》,之后以女生版转战卫视,因此走进大众视线。
最初,观众对于“选秀”是抱着好奇,而不甚了解的态度,越是大胆出位的内容自然更能容易抓住观众眼球。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