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的制作人员里有个名字让宋铮印象深刻,场记,美术冯晓刚,他之所以能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别人的名字都出现了一次,唯独他的名字出现了三次,还有一次是特别出演里面的。
什么叫特别出演,宋铮还是到了横店以后才知道,就是那种戏份很少,但是有台词的角色。
不过冯晓刚在剧中到底演了什么,宋铮还真想不起来,还是后来看过一期影视访谈节目才知道。
因为冯晓刚在这个访谈里他笑着自黑了一下,就是拍《凯旋在子夜》的时候,他不但是场记、美术,还是演员,还有好几句台词,还有特写。
他演的谁呢?
越南军官,阵地上被击毙。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长得特像越南人,瘦小枯干,獐头鼠目,尤其是很有特色的大门牙,演坏人都不用化妆,娘胎里自带,不演这个反面角色都对不起他,于是他就义不容辞的上阵了。
这事反映了冯晓刚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会放过机会,哪怕这机会看上去很艰难,但他一定会伸手抓住,所以他才能一步一步的从一个小场工,熬到了国内知名大导,中国电影导演票房之王,才能以他那副尊容追到了徐凡这个大青衣。
所以好多人说冯晓刚在影视圈发力是从《北京人在纽约》,或者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的,其实不是,事实上,从《凯旋在子夜》,他就努力在一点点往上爬,他那会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说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加上他懂美术,能给美工打下手,慢慢的从美工这个职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视圈。
正如他最拿手的小人物贺岁片一样,那些角色都是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的活下去。所以他拍那些来自平民的辛酸特别动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拍的是他自己。
冯晓刚善于逢迎,善于抓住机会,这是他自己也承认的事情,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他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曾经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如此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燕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儿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这种谄媚,任谁听着有些肉麻,甚至可能觉得他下作,为了拍电影如此低三下四,丧失人格。
但看看他拍的片子,又不是那种三俗无趣,就能明白他这种低三下四背后的辛酸了。
为了拍个过得去的电影,这么委屈自己,至于么?容易么?
除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这些让冯晓刚在影视界立住脚的片子,他真正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自己品牌的片子是电影《甲方乙方》。
不过宋铮最喜欢的却和别人不一样,他喜欢的是冯晓刚的导演处女作一一《永失我爱》。
说实话,这是一部闷骚的电影,充斥着王硕之流浑不吝和死硬到底的风格,当然画面和运镜都很出色,不过这电影是一杯具,还是华丽的杯具。
据说,冯晓刚被连毙三部电影,开始他以为是拍的不够深沉,要《黄土地》那样的,于是玩命深沉,后来又以为是不够唯美,于是又拼命唯美,向着《红高粱》看齐,结果三连禁,搞到他嚎啕大哭。
终于审片的有好心人点了他一句:“你为什么总要拍悲剧呢?我们国家的群众生活有那么悲惨吗?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反而越活越回去了?”
于是冯晓刚大彻大悟,改拍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