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不战,互为相攻”将胡族一律逐出中原地区,在华夏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的羯族一脉,尽皆被冉闵灭族!
到最后,五胡中除了鲜卑一族,其余均被冉闵屠灭,可冉闵军队也元气大伤,汉军精锐越打越少,此时占据辽东地区的前燕慕容氏,却进入了极盛时期,军力大涨。
鲜卑乘中原地区战乱未息,分兵三军直取南下占据幽州,前燕慕容恪率军于廉台攻击冉闵部,起初冉闵率军出城迎战击退燕军主力,十战十捷。
最后于公元352年,由于被围,廉台城中粮草不济,百姓食不果腹,冻死饿死不计其数,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
冉闵血战,一力斩杀燕军三四百名,勇不可挡,燕阵军中竞无将敢与之交锋,数度冲散燕军阵势,却因跨下朱龙战驹,体力消耗过大,粹死。
冉闵被俘,一代骁将此已成胡族阶下之囚,却不失一代霸主风彩,直面燕国国主慕容儁,左右命冉闵以败将之礼下跪参见,冉闵不依,抬首向天。
左右斥之:“汝何不拜吾主?”
冉闵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
慕容儁嘲笑冉闵:“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称帝?”
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慕容儁大怒,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尸首不入土,抛于深山,于兽果腹!
中华一代英雄,驱外敌于国门之外,让华夏一脉得以延续,终了一生,却落得死无葬身之所,岂不令人叹息。
冉闵揭竿号召下汉人,保我华夏,驱逐虏夷,百战余生,一次次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溃群胡精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
而同时期自许皇室正统的的东晋政权,却在其遭到各路胡军围攻,战争一度失利的时候,大挖其后方,并散布冉闵已兵败身死的假消息,以皇室名义在山东,河南大挖墙角,有些人听信了谣言,归顺了东晋,而另一方东晋政权却以武力向北推进,挤压冉闵的战略空间,即使这样冉闵也从未向东晋开战。
面对强悍的胡族,所谓正统的东晋不过是苟延之辈,若冉闵以南下夺取东晋,那不至于如后期般被动,可是冉闵一心只想驱敌于国门外,从来不屑汉人之间的内斗。
五胡之乱后,汉民族已是汲汲可危,前有强胡刀山火海,后有同族一室操弋,即便是这样,冉闵再难也不会向内攻取政权,而是坚毅向外收复失地。
从冉闵最后一战来看,开军粮以济民,自率一万步军出城争粮来看,上爱国族,下惜百姓,冉闵确实为大仁大义之人。
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那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
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
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一个冬天就吃得干干净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可就是这位救民族于危难的大仁大义之人,却被后世唾骂了一千六百多年,那些无耻文人说他认贼作父,后羽翼丰满便杀之全族,不仁不义不孝,可谁能确知家仇之外还有国恨,认贼作父不过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