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式人物粉墨登场,观众从前来和葛大爷征婚的芸芸众生中,不断看到似曾相识的人物类型,冯远正扮演的同.性.恋、炒股狂人胡珂、身怀六甲,前来为肚子里孩子找爸爸的徐若轩、扮演少数民族女孩儿的罗海穹、借征婚前来推销自己墓地生意的女子,以及对性.生活极其冷淡的少妇等。
而舒琪扮演的空姐梁笑笑,则承载着电影中,冯晓刚对于陷入没有结果,又不可自拔女人的一种极度的同情,笑笑爱上了有妇之夫方忠信,虽然明知对方一直在欺骗自己,和他的爱情注定只能以灰飞烟灭而告终,仍然不可自拔,泥足深陷。
笑笑与秦奋的征婚,始于自己一时的摇摆和彷徨,但爱情妙就妙在这里,正因为双方相识的时候不具备任何目的性,因此,反而能够将双方的内心向彼此敞开,笑笑对秦奋坦诚自己爱上有妇之夫的痛苦,秦奋也向笑笑诉说了隐藏在自己心中不堪的往事,这段戏非常不符合冯晓刚原本的叙事套路,不像喜剧倒像是文艺片。
笑笑和秦奋相识的段落,似乎也预示着两人日后爱情道路上不断在喜剧和正剧间摇摆,虽然冯晓刚照例在葛大爷的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过于沉重的爱情,却拌住了喜剧的腿,面对苦大愁深的舒琪,葛大爷的幽默逗趣,显然不像对着徐凡那样有效果。
也许是舒琪在文艺电影中演出了太多同类型的角色,因此在《非诚勿扰》中,冯晓刚似乎不断将角色往舒琪以往扮演过的角色身上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削弱喜剧的氛围,但凡舒淇的独角戏,都是电影中氛围相当凝重的段落。
电影一开始的征婚,看上去只不过是冯晓刚用来保障电影卖座的一个商业噱头,似乎冯晓刚认定电影中舒琪和葛大爷的爱情戏才是电影的主轴,因此不得不将葛大爷征婚的幽默段落草草结束,于是葛大爷虽然征婚从燕京一路南下,最后与舒琪同游北海道,但电影的风格一路从喜剧向文艺道路上靠拢,尤其是在北海道的段落之中。
一开始误闯黑道老大葬礼的情节略微有喜剧效果,但是在有些地方则明显用力过度,尤其是忏悔这一段,非常的出戏,葛大爷对着小教堂里的牧师没完没了的忏悔,很明显是为了平衡电影中喜剧与正剧而硬加入的,虽然幽默逗趣,但是没有意义。
电影的高.潮戏是舒琪的投海自尽,虽然她最后还是被救了,但在一部主打冯式贺岁的喜剧中出现这样破格的情节,再次显示了冯晓刚意欲打破以往自己叙事套路的决心,也许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死过一次,才能彻底忘怀昔日令自己通彻心扉的爱情。
虽然下力重了些,但是由于先前对于舒琪与方忠信的感情戏铺垫的足够多,而显得不那么突兀。
虽然舒琪想借着跟葛大爷游北海道来忘记自己过去的爱情,但是事与愿违,物事人非的凄凉没有令舒琪忘情,而是越发的不可自拔,从这点表达上来看,很令人绝望,这不是一部喜剧电影中应该出现的情节,那么,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冯晓刚其实是拍了一部文艺片呢?
似乎也不太够。
不过也并非真的有这个必要,一定要给出一个界定,总的来说,《非诚勿扰》和那些大量充斥在荧屏上接受广大吃瓜群众疯狂吐槽的烂片相比,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了。
至少,整部电影在应该制造喜剧效果的时候,让观众笑了,在应该用抒情来烘托气氛的时候,也的确让人感动了,虽然这种喜剧效果和戏剧的感动有些浮于表面,但至少应该有的,全都有了。
特别是在经历了《夜宴》和《一九四二》之后,宋铮相信,《非诚勿扰》绝对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惊喜,重新回归喜剧路线的冯晓刚,相信观众对他的要求不会太高,让观众乐了,舒坦了,这就够了。
全片也基本上延续了冯氏喜剧电影的搞笑风格,宋铮还记得上辈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葛大爷的每次张嘴,几乎都能引发影院里的阵阵笑声,电影的上半部分,密集的笑料桥段让人目不暇接。
直到舒琪饰演的笑笑出现,故事才渐渐有了真正的一条主线,而不是让观众走马灯似的一直在看葛大爷贫嘴,美女一个接一个来,那不成了《爱情呼叫转移》?
舒琪的出现,可以说让整部电影的风格开始了质的转变,《非诚勿扰》不仅仅是部喜剧。
故事由空姐笑笑又牵扯出了一段婚外恋,之后笑笑对秦奋的“特殊”要求,也使得这几条感情线索开始互相交织,更加复杂化。
但冯晓刚并没有过分深入地去探讨这几段爱情,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慢慢展开。最后笑笑的自杀更是将影片有成一部爱情大悲剧的企图。
可这毕竟是典型的冯氏喜剧,笑笑的被救,消解了之前诸多的不快,电影的结尾,“分歧终端机”再次出现,秦奋从中看到了未来,冯晓刚照例给观众带来了生命中那暖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