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这片子里,却非常契合,那种“小气”的格局,配合这部“小气”的电影,诉说了整整一代人的故事。
也就是上个世纪爱尔兰人大规模迁徙美国的那一代人的故事。
伊娃的功力就在这里,前半部分阿尔沙来到了布鲁克林,梅根开始与她一起展望美好的人生,而到了后半段阿尔沙的人生变得不如意一切急转直下,梅根有开水跟着她一起担心。
梅根比任何人都关心阿尔沙。
不过,正因为有了前半段的如意和后半段急转直下的对比,才升华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然《布鲁克林》可能就真的要沦为一部风光不错的小妞片了,好在,它还有后半段。
而这部电影的所有精华,也都集中在了后半段阿尔沙本人内心的挣扎上。
影片的整个艺术性被提升了。
最终,这部兼并了艺术性和内心情绪的电影,彻彻底底打动了梅根。
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关心电影里的阿尔沙,一旦让观众开始关心电影中的主角,这部电影就是成功了。
多少电影,多少导演,拍了多少片子,却做不到这简单的一点,这就是好片和烂片的差距。
《007》拍了一部又一部,观众看得爽了又爽,但是每次邦德冒险或者遇险的时候,观众会真正的关心他吗?关心他的内心,关心他的境遇,会吗?
不会 ,观众只顾着赶紧让他们爽爽爽。
当然这不是说明《007》不是好电影,它做到让观众爽爽爽,就是不错的商业片了。
但是要谈电影的艺术性,它还远远不够格。
而看完伊娃的《布鲁克林》,梅根深感:这片子洗脑功力强大啊……
现在她脑子里什么都装不下,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那些残影:印象派的色彩,勃拉姆斯快节奏而优雅的音乐,普希金笔下少女的侧脸。
这伊娃科迪,洗脑功力了得啊!
不仅拍了一部牵动观众内心的电影,还成功地用诗一般的意境给观众洗了脑、洗了眼睛。
这是要让那些观众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的风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