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做是不负责任,一个女人给你生了孩子,供你上完大学,苦苦等了你四年,容易吗?”
“她离去的每一夜晚,我心痛不已,几乎都要疯了的节奏,我独自承受苦与悲,后悔莫及。”
“大错已经酿成,不要再自怨自艾。大哥,我还听说你在史学上有很深的研究,s市你是第一个写南方杨家将的作家,是否属实?”
“我不是什么作家,只是想对南方杨家将的真实度做一个比较翔实的叙述,丰富我们s市的人文历史底蕴。”
“我只知道山西有天波府杨家将,不了解s市还有一个杨家将集团。南北杨家将是不是一家人?”
“是一家人。”
“有什么依据吗?”
“有的。”
“愿闻其详。”
西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开口说道——
山西杨家将一支无论是官职,还是将才数量,均不如杨再思一脉,仅北宋一朝而已,且不具有连续性。明朝中期旧本杨家将演义一出,很快掩盖了南方杨家将的名气。
杨再思系唐末五代湘西南飞山蛮首领,父亲杨居本一脉繁衍的杨氏子孙600多万,散居中国及世界各国,所以杨家将故事随着子孙的多次迁徙,就有了不同版本的杨家将。
据s市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介绍,飞山老令公杨再思有十二子,其中包括养子杨正衡、杨正旵,南方杨家将共有三房,即思州房、诚州房、播州房。正旵为播州一房,其父杨再韬和飞山令公是亲兄弟,再韬生正旵,正旵生通麟,通麟生光远,光远生弘信,弘信生杨业,杨业入质北汉。到了光远这一代,播州分房迁徙太原,始有山西杨家将,也称并州杨家将,正旵即杨业的高祖。
杨家将子孙四处征战,保家卫国,内蒙古、东北、天津、江西、河北、湖南、贵州等省市均有杨家将的民间传说,资料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天津武清区瀛西杨家将。
瀛西侯爵府一侯二伯三十六将军,杨家将达到巅峰时期。据《明史·杨璟传》记载:杨璟,苗人,生于至元八年,城步大竹坪人。洪武五年入赘常德府豫章侯刘兴一为婿,因战功官至湖广平章,封营阳侯,赐铁券。洪武后期受胡惟庸谋逆案牵连,畏罪自杀。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杨璟复出。
1402年农历四月,在灵璧大战为报燕王活全家之恩,杨璟舍身救朱棣,被朱允炆的中央军腰斩,血洒疆场,终年64岁。朱棣夺取帝位后,追封其为璟国公。杨璟庶长子杨洪也参加了灵璧突围战,多年后在《吾父秘事》一书中,透露了父亲杨璟在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畏罪自杀”这一重大线索。
天津武清区档案局组织编写的《天津瀛西杨家将》披露了这一历史真像,该书第一次肯定了天津杨家将源于南方杨家将,因此南北杨家将实是一家,同宗同源。由于年代久远,不少杨居本一脉下来的杨氏后裔不太清楚南北杨家将的历史渊源,也不足为奇。
天津杨家将自称是杨业之后,不过是为了遮人耳目,漂白瀛西一代祖杨璟的身世之谜,这是朱棣的旨意,也是杨家为了日后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烦,将错就错罢了……
“大哥,这个不会你的个人杜撰吧?”玉漱眨眼问道。
“我怎么敢篡改历史呢?我是等着板砖来砸我的。”
“你的言论彻底颠覆了我对杨家将的认识,我手里没有板砖,要不真的想砸破你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