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梁辅臣竟是轻易猜到了自己约见他的原因。
于是,赵俊臣问道:“却不知,梁前辈是如何猜到晚辈心思的?”
梁辅臣看了赵俊臣一眼,解释道:“朝廷目前乃是多事之秋,除了农改的事情之外,今后还有南京六部、边防、赈灾的事情需要进一步处理,若我是赵大人的话,就会尽早解决农务整改的事情,若是继续拖延下去,不仅是农改之事无法办成,其他的事情也会遇到麻烦。毕竟赵大人的农改计划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若是这件事不能尽早解决,百官们为了逼迫赵大人做出让步,就会在另外几件事情上与赵大人为难,这是赵大人绝不愿意看到了……此外,马上就是秋种时期了,赵大人的农改计划若是再不通过,就要拖延到明年才能实行……并且,我应该是内阁里唯一会支持农改计划的辅臣了,赵大人这个时候约我见面,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听到梁辅臣的解释,赵俊臣心中隐隐有些警惕,暗暗警告自己今后绝不能小觑梁辅臣,梁辅臣的眼光与判断力,绝不在周尚景之下,说是洞若观火也不为过。
前段时间,赵俊臣借着支援陕甘三边钱粮的机会,暗中算计了梁辅臣一次,让梁辅臣得罪了百官,但并不是赵俊臣的小心思瞒过了梁辅臣,而是梁辅臣为了朝廷大局心甘情愿的跳进了赵俊臣的陷阱里,若是赵俊臣因为这件事情就认为梁辅臣容易糊弄,今后必然会吃大亏。
暗思之际,赵俊臣的脸上满是钦佩,说道:“梁前辈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晚辈的这点小心思,自然是是瞒不过梁前辈的眼睛。”
然后,赵俊臣语气谨慎的问道:“却不知,关于晚辈的农改计划,梁前辈是何看法?”
梁辅臣表情带着一些欣赏,说道:“我并非是江南人士,在江南那边也没有置办田产,自然是不会反感赵大人的农改计划,事实上,就算是赵大人今日没有约我见面,我也会支持赵大人的。粮食乃是江山稳定之根本,赵大人的农改计划可以扭转朝廷的缺粮困境,自然是一件好事……只不过,这个农改计划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恐怕是很难通过。”
赵俊臣拿出了自己今天准备好的奏疏,递给了梁辅臣,说道:“晚辈也知道之前的农改计划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必然是难以通过,所以就根据百官们的底线,修改了自己的计划,这份奏疏乃是晚辈的新计划,还请梁前辈过目与指教。”
梁辅臣接过了赵俊臣的奏疏,认真的阅览了一遍,然后眉头微皱,说道:“这份新计划,百官们倒是会勉强接受,但效果远远不如赵大人的上一份提议,恐怕不足以扭转朝廷的缺粮困境。”
赵俊臣点头承认,说道:“确实如此,但为了赶在秋种之前达成结果,做出妥协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种事情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只能一步一步来!百官们反对晚辈的农改计划,理由大约可以归为三类,首先是怀疑农改计划的成果与可行性,其次是认为这种事情没有先例,最后则是担忧晚辈的农改计划会激起民怨、引发动荡……而晚辈的新农改计划若是顺利通过并执行,总会得到一些成绩,到了那个时候,百官们的反对理由就会不攻自破,晚辈也就可以重新提出自己最开始的农改计划了。”
梁辅臣考虑了片刻,缓缓说道:“既然如此,为了朝廷大局。我自然会全力支持赵大人!”
得到了梁辅臣的承诺之后,赵俊臣不由大喜。
虽然早就猜到了梁辅臣的立场,但这么轻松就得到了梁辅臣的承诺,依然是让赵俊臣心中惊喜。
惊喜之余,赵俊臣也趁机恭维了梁辅臣几句,赞扬梁辅臣大公无私、人臣楷模云云,梁辅臣依然是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不咸不淡的回应着。
期间,天海楼的掌柜领着伙计们送来了菜肴与酒水,这场酒席也就正式开始了。
按理说,酒席开始之后,赵俊臣与梁辅臣之间的气氛就应该逐渐热络起来,但梁辅臣不喜欢场面话与客套话,平日里也不饮酒,更还奉行着“食不言寝不语”的原则,所以这场酒席开始之后,两人之间的气氛反倒是渐渐的冷淡了,赵俊臣好几次想要打破尴尬,但梁辅臣几乎没有回应,却是让气氛愈加尴尬了。
最终,赵俊臣也就放弃了,只是与梁辅臣一样安静的进食,所以两人很快就饱腹了。
等到天海楼的伙计们收拾了碗碟残肴,并且送来了茶水之后,梁辅臣终于是再次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