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了,居然是苏老先生亲自抽签啊,太惊喜了!”
“那身形那气质那动作,再加上一身圆点西装,活脱脱的帅大叔啊,完全看不出是七十多的人啊。”
“苏老先生也是够狠的,两年没消息,一有消息就直接到了释少杯,还一下子就抽出了最难的定字题。”
“是啊,按照官方公布的概率,定字题只有百分之十。”
“不过定字题这种题目很难么?我不太懂。”
“准确的说不是题目很难,而是评委不好出。因为确定了一个字限制太大不好出题,所以题目会生僻,题目一旦生僻了就不好写。”
“而且今年的‘与’还是定字题中最难的一类,如果抽到的“光、风、春”这样的实词还能简单点。”
“对啊,我记得十几届的时候,有一年抽到了“一”,这个数次也明显比‘与’这样的虚词好多了。”
……
在网络之下,现实中的夜生活也开启了,释少杯的选手们乘坐专列空轨自博物馆归来,或回宿舍整理,或去餐厅用餐。
而在姗释餐厅二楼一处装点大气的餐厅中,包括风物无情和苏老先生在内的十位释少杯评委正围在一张桌前,共进晚餐,一起讨论着。
释少杯自苏释晨时期始,延续至今,已然过了半个世纪。
它有了传说、有了传统、有了国民与之特有的态度和记忆,俨然成为一种文化。
这些传统,包括但不仅限于赛前晚宴赛后签约仪式等公开的传统,在组委会内部也有许多届届相传的内部传统。
比如在抽签仪式当晚,十位评委会有一场聚餐,根据抽签决定四位出题人和四道题目的雏形。
一如往年,酒过三巡,由最德高望重那位评委开口,聚餐转入讨论。
又一次举杯之后,首座上的苏老先生开口了。
“诸位,关于今年的题目,大家有什么看法?”
桌上的其他九位评委立刻看过来,各自整正神色。
苏老先生的目光,首先投向了身边的一位中年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