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连着两天的细雨纷纷,这日竟然停了雨。
只是厚厚的灰云,还笼盖着大地,逗留着不离。
再三检查后没遗漏的,范三郎让云云坐在独轮车,推着车离去。
范云看着路上的浅层泥水,脚踏进去不会陷落,但会鞋边上都是泥巴。
所以坐好后就抓着装东西的篮子,不让歪着掉下去。
其实绳子绑的很结实,也算起到了个作用。
父子俩一路说着,听着鸟叫,没觉的多累,就到了范家门口。
从进村口就是一群汪汪跟旁边蹦高,离开多少天,闻到气味还是记得,并不叫嚷。
家门口范家二老本就等着,一听着声音往巷口迎。
嘴里喊着三儿,孙孙,一把就把范云抱了起来。
范云有些不适应,还记得当初高声骂他们是讨债鬼的面孔,现在这两幅面孔弄的有些混乱。
可以说成了范三郎的娃,一下子范云就成了老两口最喜爱的孙子。
院子里大人们都围着,这个碰碰,那个捏捏,忒稀罕。
可是这么多天没见着这娃了,得看回来。
范三郎停好独轮车就瞧着这一幕,忙洗手走过去说别累着了,还是他抱吧。
老李氏没听出来,说不累,招呼着赶紧进屋歇歇。
范三郎刚顾着跟说话去了,现在才看到老娘那手。
开着玩笑似的:“娘,你孙子身上干净衣服都让你抱脏了,您先给我,洗洗手再抱。”
要旁人说直接就跳脚,可是面对小儿子,就觉的三儿是关心她,给了娃转身去高兴的洗。
范三郎抱回了孩子,跟着爹和兄弟们走进屋,两个嫂嫂已经把水倒好放眼前。
妯娌俩放轻声音,“云啊,早晨吃了啥呀?身上衣服真好看,谁给做的?”
小李氏瞅着娃就是稀罕,妯娌王氏则是一句接着一句的说更俊了,更白了,看着像是长高了些。
范三郎无论听多少回这样的话,还是爱听。
老李氏进来,拿出几样好吃的给娃递过去让吃。
刚好听到孙子正说衣服是姥姥做的,嘴上夸蛮好,手上直接比量,说回头她也给做身。
范云愣了,范三郎直接应承那行,“云云,还不快谢谢奶奶。”
范云照做,哄得老李氏找不着北。
他心里回过味,看来面上哪怕是亲家,奶奶这也存着比较的心思。
三郎起身去把娃的专属小竹杯拿进来,倒上水放着,等凉温了喂。
二郎媳妇王氏可算插上话,说这小杯子好看。
范三郎笑着看向二嫂,“这三十号赶集那天买的,娃看中上面有刻的一圈小鱼。”
王氏又夸到孩子身上,说会挑。
不管是大嫂还是弟妹的娃,都是她的亲亲侄子,这个不会变。
瞧着水碗和桌子上一层擦不去的污痕,王氏拿起去仔细刷了刷。
每天忙的晕头转向,就乎能使,没三弟妹家爱干净,刷完再重新倒上水端屋里去。
范三郎接过来,“麻烦二嫂了”咕咚着喝了起来。
其实他看着了碗边那脏,下不去嘴。
他也知道她娘除了出门讲就个面子光,啥都是糊弄。
也就过年了,才会来一场从里到外的收拾。
老李氏出门扯着嗓子喊,把娃喊回家。
几个小孩挽着裤腿,赤着脚,甩着泥巴跑回了家。
只是到了屋口,见着范云,张着嘴巴呆呆的。
范云放下水杯,站起身怀着期待打招呼:“大哥,三弟,四弟。”
还是看着自己没反应,范云又开口,“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二娃呀。”
范三郎站孩子身后,怕娃难过又觉的忘了正常。
但他想多了,孩子们跑过来拉着手,不舍得吃、不舍得吃玩的,一股脑的拿出来。
几个孩子一起吃着,说着以前逗蛐蛐、抓青虫的事。
大人们看着孩子笑的模样,心里感慨,每天他们都不提,可是见着面了,还是能玩一起去。
家里公婆统一话术,哪个孩子问就说是老三的孩子,这也扯不断还是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