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天,萧府。
诸葛亮,鲁肃,庞统,糜竺…
身在京师的大楚智囊们,齐聚于萧和府上,共商科举制的推行细节。
“伯温,你这科举制与先前所创之均田府兵制,当真是相得益彰。”
“均田制可令国富,府兵制可使兵强,这科举制又能为国家尽收天下英才。”
“此三制实施,我大汉朝中兴指日可待也!”
诸葛亮手捧着刚刚拟定的科举细则,口中是唏嘘不已,啧啧慨叹。
鲁肃等人纷纷称是。
庞统却捧起手中那张竹纸,啧啧赞道:
“还有萧军师所造这竹纸,当真是比蔡侯纸好用十倍,听闻价格还不及蔡侯纸一成,更遑论简牍。”
“依我之见,别看这只是区区一张白纸,其份量之重,只怕不逊于萧军师这科举制呀。”
庞统眼光显然要比其他人刁钻许多,看出了这竹纸的意义所在。
诸葛亮若有所思良久,点头道:
“士元言之有理,此纸价格低廉,若以此纸来代替简牍作书,岂非连贩夫走卒,乡野百姓都看得起书?”
“书可明智,若有朝一日,我大汉人人皆可读书明理,岂非人人如龙!”
说到这里,诸葛亮蓦然省悟了什么,心头不由一震。
尔后肃然起敬的目光望向萧和,拱手正色道:
“伯温,这你科举制和竹纸,造福的可不只是当代,而是利在千秋也!”
“此乃万世之功德也,请受亮一拜!”
诸葛亮这么一提醒,众人蓦然省悟,皆是对萧和肃然起敬。
“孔明兄言重了,什么利在千秋的,和可没想那么多。”
萧和略有些不好意思,忙是话题一转:
“孔明兄与诸位既觉着这竹纸好用,我的意思是今后可令朝廷州郡所用公文奏书,就皆以这竹纸取代简牍,以推行以纸代简,孔明兄以为如何?”
诸葛亮连连点头,将那份科举细则重新拿起:
“伯温所言亮以为可行,这科举制实施细则,我们商议的差不多了,就即刻奏请楚公颁布推行。”
“到时候,就先以纸代简来向天下颁布这科举制。”
众人皆称可行。
这时,萧和却话锋一转:
“这细则是拟好了,不过和以为,倒不必先急着推行,先等一个合适的契机。”
契机?
诸葛亮与众人眼神一动,未能听出萧和话外之意。
萧和却目光望向北面,意味深长道:
“我料就这几日,北方必有大变,曹贼一定会有大动作,咱们得先等等才是…”
话音未落。
诸葛均匆匆而入,一脸凝重道:
“兄长,萧军师,北方细作刚刚从邺城传回的急报。”
“曹贼已于数日前,于邺城僭越称王,自称为魏王!”
“曹贼称王当日,便向北方诸州颁布了一部选官新法,称之为《九品中正制》,要于伪魏全境推广!”
堂中立时哗然声起。
诸葛亮眉头一皱,当即令诸葛均将急报详细念出。
诸葛均便将帛书展开,当众宣读。
伪魏众臣上表,逼迫许都伪天子下诏,加封曹操为魏王,曹操进位为王当日,颁布九品中正制…
详细内情,尽数道明。
堂中愤慨骂声,立时四起。
“高祖有遗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