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字经(1 / 1)

第109章三字经

在大薪尚书左仆射(左相)黄远柔入宫面圣之时,黄远柔的夫人赵伯陵也在搞夫人外交。

赵伯陵未出阁前便是汴京有名的才女,嫁人之后除了时常在家与丈夫商议政事、讨论政策外,还时不时邀请朝中重臣的妻子前来赴宴,偶尔还会宴请一些虽然身份不够、地位不高,却是黄远柔亲近下属、看好后辈的女眷,与她们亲密交流感情。

她通过这些重臣的妻子,以及下属后辈的女眷面容、神情及衣着打扮去判断她们家中现况,及时施恩或是与丈夫交谈,应当疏远某些人。她记下了这些重臣及下属后辈家中父母的寿辰及忌日,前者在恰当时间送上贺礼,后者则派人前去祭拜。

这些贴心的举动都使得她声名大振,众口交赞,许多女子都乐意与她来往,和她说体己话。她便从一些散碎话语里收集信息,了解各家动向。此刻她便在宴请其他夫人,与她们和乐融融交谈,聊聊时事,说说孩子。随后,便有管家前来,低声说有那从房州回京述职的知州前来拜访黄仆射,但他们郎主已进宫了,是先把人请走,还是请人进来?一一大薪男女大防并不严重,别说夫人宴请外男了,就是夫人和外男有信件来往,夫人赠与外男衣物那都是可以发生的事情。一一如果有男的计较,那是男的个人性格问题,和社会风气无关。赵伯陵略一思索便猜出此人必有重事前来,不然一个此前无甚交集的地方官,回京述职的第一天不会如此急哄哄来仆射府上拜访,谄媚之意太明显了。再一想到房州这个地名,前些时候她丈夫曾和她说过,房州出了一个陆九思,小小年纪,人未进官场,却已提出数项可行政策,实是少年英才,前途无量莫非…房州知州手中有陆九思之好事,想要赠与仆射?赵伯陵便道:“请他去前厅,我稍后来。”大

房州知州在前厅等候,不一会儿只见一华服妇人行出,长身玉立,明眸流盼,全身上下那穿着打扮,衣衫首饰无不精致妥帖。房州知州立刻反应过来,口称赵夫人,躬身行礼,而后呈上一个盒子,言此乃《三字经》,是房州举子陆安陆九思所书,可为天下孩童启蒙。“经?这陆九思所写之言,竟已能称"经'?”“经”这个字可不能乱用,现在就连《孟子》都还不属于“经”。赵伯陵微微颔首:“既然如此,吾先品读。”管家将这盒子接过,再递给赵伯陵,赵伯陵郑重打开,因着陆安的名声,便也没有任何轻视之举。

然后她的目光就定在了文字上,被陆安的那笔行书惊艳到了。她的伯父是现世有名的书法大家,她自幼随伯父练字,到如今已有三十余载,篆、隶、真、行四种书体无一不精,甚至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她的书法不在她伯父之下。她自己本身也极爱书法,时常重金搜罗书贴,寻访碑铭,细细描摹,拓印归家。

此刻,她看到陆安这笔雄浑有力又变化无穷,足以笑傲群雄的行书时,心神摇荡,无法自拔,当即问房州知州:“这是陆九思之字?”房州知州拱手道:“是。他亲笔所书。”

陆安离开房州前,给他留下了这个盒子,说是这段时日承蒙他多番照顾,又听闻他即将回京述职,盒子里的东西是赠与他的谢礼,希望能对他的前程有所帮助。

房州知州忙着交接工作,忙活了好几天都没来得及看盒子,终于在临走前夜有功夫打开看一眼,就这一眼,差点惊喜到撅过去,误了入京时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九思心里果然记挂着他!《三字经》啊!!!

就这东西,他回京后找个大人物献上去,他能进翰林院!一一通常来讲,知州转任,在本路任提刑、转运副使等职务的占大多数,想升成京官,还有得磨。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九思爱我!

正兴高采烈着,就听到那夫人直截了当地开口:“你是打算只献这《三字经》,还是打算献这《三字经》原本?”

房州知州愣了一下,深吸口气,道:“还望恕罪,这《三字经》原本…在下想自留。”

赵伯陵其实已经猜到了,但真的听到这话,还是遗憾万分。她真的爱极了这字,哪怕知道《三字经》的内容只怕会更珍贵,但此时此刻,她眼里除了这字,不见他物。

又忍不住再问一遍:“当真不能留给我?”房州知州坚定万分:“不留!”

陆九思的《三字经》手写本初版,他怎么可能给出去!你就是给个相位……呃,相位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赵伯陵摇了摇头,将眼中满满的遗憾甩掉,这才仔细看起了《三字经》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嗯?“她顿了一下:“这是孟言?”房州知州正要说话,厅外扬起一声:“你们在念什么呢?”二人转头一看,却是左相回府了。

黄远柔走到妻子身边,探头一看,几句过后,便死死盯着这经文,再舍不得挪开眼:“这是哪位名儒所书!”

房州知州便道:“乃下官治下举……”

他话还没说完,就听得黄远柔说:“瞧这师孟之言……是那房州陆九思所作吧。他不论是策论还是文章,亦或诗词,都爱为小民发声,想来他对《孟子》一书,不可谓不精读。”

房州知州并不意外陆安的才名已传到汴京来了,他意外的是,尚书左仆射日理万机且见过无数英杰,汴京群英荟萃,日日有天才,那些天才的事迹又很快被人遗忘,这种情形下,黄仆射竞是将陆九思此人记住了?“正是此人。“房州知州拱手言道。

黄远柔继续往下看,一边看一边不吝赞叹:“我早知陆九思文采斐然,不曾想,他用典竟也出神入化,这′三字经',无句不经,无句不典,又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实在难得可贵。”

房州知州自然是跟着夸几句,既为了附和上官,也是为了替陆安美言。但很快,房州知州发现自己还是闭嘴比较好,自己绞尽脑汁夸出来的句子,不如人家三言两语一一

“这《三字经》…依我看,能排《百家姓》与《千字文》之前。”“真是怪不得《千字文》只能称为文',而它能称为"经',二者相比,真是萤火与皓月。”

“如此浅显易懂的文字,天底下开蒙的儿童,能多个三五成。”“我还以为陆九思对于劝学,只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等大俗之句,不曾想,原来他还能作出'三字经'这般,大雅且易读不艰的经典,令吾汗颜。”

黄远柔看到最后一句“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时,轻轻"咦"了一声:“到这里就结束了么?后面没有了?”房州知州道:“是。九思留言说,这已是完整版。”一一毕竟再往后就是“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了,剧透不说,还不符合这个世界的国情。黄远柔不知这一点,他只是以一个文学家的直觉,总感觉隐隐有不对劲:“怪哉,怪哉,我总觉得这经未曾写完。”但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好似停在这里也很合理。难道是他太不想结束,所以才觉得没有写完?心里再多的疑惑黄远柔也只能归结为是自己多想了,面上却是笑意不减,看了一眼房州知州,道:“与你聊了许久,我还不知你是何出身。”房州知州微微欠身,压下心中喜意,道:“下官是灵曜四年明经出身。”黄远柔用手拍了拍这《三字经》,淡淡道:“非进士科,学问还是差了些。你可愿去翰林院进修一番?”

房州知州立刻高声道:“学无止境,下官自然愿意!”黄远柔很满意。

房州知州也很满意。

只有赵伯陵不太满意,她思来想去,决定等陆九思到汴京时,亲自请求对方赐她一份字帖才行,不然她这辈子都要睡不好觉了!第二日,黄远柔在朝会上将《三字经》呈上,从君到臣对此都表明了极大的赞誉,紧接着,便根据那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引发了是否要师孟的争论。这些,都暂时和陆安没什么关系了。此刻,她正在前往夔州的路上,在她身边的,除了她的学生们外,竟然还有一队军官。这队军官并非是襄州知州派遣来的一-他还没有这种跨州派军的地位。这队军官是路过襄州,意外与陆安相遇后,因着一些不好对外言说的想法,主动提出护送其上路的。

事情还要回到腊月二十八那天。

赤子真人为了感谢陆安,决定匿名为房州修桥。正好,房州那边的桥梁因着之前的水灾,被冲毁了不少。修一座桥梁要五十万钱,道家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一口气捐了三座桥梁的钱,也就是一百五十万钱。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得分别给那三座桥命名为“陆安桥",“九思桥”,以及“氢氧桥”--目前除了知情的几人,没人知道阴阳二气叫氢气和氧气。

陆安对此:…”

算了,她还是继续锻炼她的身体吧。

想成为大儒,只有嘴皮子利索可不行,必要的时候,她得能够动手打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