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光绪26年,1900年。中国南部沿海省份: 【宗姓家族成员,生一男孩。取名:宗聚金】 宗聚金的母亲,娘家姓施: 【清德宗光绪34年,1908年。沿海百姓自发组建,同海盗血战】 施姓、宗姓家族男丁,基本自幼习武: 【2个家族男性,不论辈份…凡能提刀上阵的,统统参战。之后,各姓族人或留家乡,或去各处都有】 1908年,宗聚金随父母、部分亲戚: 【前往中部偏南,长江中游省份。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宗家经商很有信用,平易近人,当地大户】 说到此间,表一段旧话: 【清文宗咸丰年间,19世纪50年代。早期粗加工银元,也叫‘银饼’。商业往来流通,理论上每个硬币5钱银子。后来外邦银元传入我国,有个鹰图案,称‘鹰洋’】 外邦人机器加工,鹰洋很均匀: 【图案挺漂亮,每个7钱3分。若去哪里潇洒,口袋掏10个鹰洋,来一句:我结帐。放心,肯定满满一片恭维。红颜美眉最爱看,啥呀?自古美女爱大方,哪里都一样】 清德宗光绪15年,1889年: 【中国南部沿海省份,官府铸造银元。7钱3分每个硬币。不知为何,官府再下令改作7钱2分】 7钱2分大硬币,9成足银: 【上有龙形图案,民间也叫‘龙洋’。均匀齐整,看着就痛快,活儿漂亮。别看1个硬币,有购买力。找钱?铸小的】 7钱2分的国产龙洋,或7钱3分的鹰洋: 【在民间大规格。往下小规格,俗称‘银角子’】 3钱6分每个大硬币,俗称5角: 【含银比例86%。别看1个硬币,照样购买力】 1钱4分4厘规格,俗称2角。还不够: 【再铸7分2厘,俗称1角。再有3分6厘,俗称半角。此3种,含银80%】 国家发行龙洋,花纹漂亮有场面: 【那叫身份的象征。走亲戚串门,抓一把簇新龙洋出来。再跟一句:难得见面,馆子摆桌。放心,那威望‘嗖’地窜上高空】 不论龙洋,鹰洋,哪怕过去粗加工银饼: 【口袋揣2个,出门有底气。口袋揣10个,会误认自己很有钱。弄50个银元装布口袋,街上逛逛。麻烦了,为啥呢?入戏了。以为自己中国首富,出不来戏】 不说笑话。绝对比例平头百姓: 【没见过黄金大元宝。喜欢,朝思暮想!但是,只能想想。幻想一番,抓几个铜板买菜】 不是谁都能见着银元宝,或银元: 【许多清朝末年穷百姓,终其一生,最多瞧过大铜子儿,或干脆俗称‘文’】 听着像笑话。国家流通货币: 【会见不着?民间土话:形容某个家庭太穷。不是脱口秀,真实反映清朝末期】 清德宗光绪之前: 【各种因素,发行过若干纸币。寿命很短,老百姓不认。就相信银子,哪怕信任铜钱】 清德宗光绪31年,1905年: 【设立户部银行,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08年,改名‘大清银行’】 清宣统3年,1911年: 【准备发行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俗称‘大清龙钞’。已经有样钞,最终没发行。清朝结束,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连年战争。金融市场十分混乱: 【仅硬币种类、规格,就能开个小型展览】 民国元年,1912年: 【宗聚金12岁,全家经商。长江中游省份】 母亲带了去华东沿海。看施姓娘家亲戚: 【带足够礼品,穿着打扮很体面。亲戚家3个孩子。宗聚金母亲,每个孩子送1双皮鞋。当时物价水平,像样儿童皮鞋,1块银元/每双】 当5文的铜板,小面值辅币举例: 【3块银元,换500多个5文铜板。普通人家绝不舍得,亲戚很感动。铜板很多面值,种类繁杂。用最接地气打比方】 然后呢,给亲戚10块银元: 【说给孩子买吃的。1912年生活水平,普通百姓间,罕见如此。1912年,店铺刚满师小徒弟,1块银元/月工资。当时普通饭馆,2个银元能摆席请客,10人围1桌。凉菜、热炒,再炖的、蒸的大碗】 若普通家庭结婚,没太大力量: 【普通馆子,10个银元摆5桌。再收些礼钱,可以了】 1912年。若两人好友,找个普通馆子: 【自家捎些黄酒,纸烟。要1碗清蒸狮子头、1碗梅菜扣肉,多钱?当2文的铜板,25≈≈30个。看对谁,低收入不舍得】 为啥如此客气?1908年打海盗: 【娘家亲戚拼死力战,战场情义】 1912年1块银元,买150个鸡蛋左右: 【大家一起逛庙会。饿了,来碗红烧肉面】 当1文的铜板,最小辅币举例: 【11个铜板/每碗面。6个人,66个铜板。汽水,8个铜板/每瓶。6个人,48个铜板。共114个铜板】 铜铸造,以为很便宜?错: 【低收入家庭,人口多。当1文的铜板,18≈≈20个,1天菜钱。素食,填饱肚子】 下一趟小吃店,114个铜板: 【若非家境富裕,真心不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