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很多80后再进入职场后,从公司领取到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连想。
从小时候在家用连想玩游戏的快乐,到上大学在学校机房用连想学习电脑知识的充实,再到工作后用连想笔记本办公的日日夜夜,可以说连想是伴随很多80和90后从小长大的品牌。
到了九六年底,连想已经成为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电脑。
一句“人类失去连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这场涉及各个行业的民族工业保卫战,以夏国品牌的绝地反击而告终,直到多年后仍为人津津乐道。
这一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市场正孕育出着新的朵,只是这朵过于娇弱,鲜有人能想象出它未来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就在这一年,路过燕京中官村时,很多人会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夏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竖立起这块广告牌的女人,叫做章述鑫。
章述鑫是辽东人,她的父亲在抚大钢厂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
她从小就是学霸,章述鑫上学时期的梦想是做夏国的“居里夫人”。
于是,章述鑫高考考入京大学化学系。
可进入大学后,兴趣广泛的章述鑫没有一心扑到科研上,而是爱上文学。
在校期间,刚大二的章述鑫就当上了学生会干部和诗社社长。
在学生会期间章述鑫与同样是学生会干部的新闻系同学刘淑贤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
受闺蜜刘淑贤的影响,章述鑫又对新闻采访产生了兴趣。
于是毕业后,章述鑫选择拿起了笔,成为了《夏国科学报的一名记者。
当上记者后,章述鑫采访的第一位人物,就是华人物理学家丁其中老先生。
后来,章述鑫又被借调到夏科院,从事企业战略研究工作。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一大波“下海”潮。
耳边一直听说某某“下海”发了财,某某创业大获成功,某某的工厂生意兴隆……
章述鑫从此也动了心。
于是,她也决定辞职“下海”创业。
而章述鑫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她有着自己的方向。
那就是章述鑫前年去老美采访华人留学生时,在斯坦福大学见识过的新兴事物——互联网。
这一年,微软推出windows 95、java语言发布。
这也是夏国接入互联网的第二年,被称为夏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这年5月,章述鑫与丈夫张作贤抵押了房子和车子,向银行贷款800万元,创立赢海威公司。
她在燕京魏公村开办了夏国第一家“民营科教馆”,到这里可以使用“赢海威网络”,学习网络知识。
赢海威的用户需要先登记注册,缴纳一笔入网费,然后就可以阅读电子报纸、使用网络聊天室、在论坛里面发言,或浏览外网。
可见,赢海威已经具备后来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雏形,章述鑫在机缘巧合下成了夏国互联网的先行者。
成立不久后,章述鑫成立的“赢海威”在闺蜜刘淑贤的帮助下就得到了其家族“刘氏投资”的青睐,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投资。
在夏国,从来不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也是这一年,24岁的宁浪青年丁三石辞去了电信局的工作,提着个箱子去了粤省,两年后,他创办了网宜。
刚成立的网宜,由于发展快速,很快就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这一次领投的是“燕山资本”,成为第二大股东。
同样是在这一年,临安的一名外语教师向亲戚朋友借钱注册公司,做了“夏国黄页”,专门给企业做推广,经过8个月的经营,营业额很快突破100万元,他就是老马。
老马做“夏国黄页”成功后,又聚集“十八罗汉”成立了“阿里爸爸”。
“阿里爸爸”发展的更是快速,很快得到的资本市场的青睐,这其中就有几家海外资本。
相比丁三石,老马显然更为精明,他虽然渴望资本的帮助,但是不愿意放弃不部分公司股份。
经过多番谈判后,“刘氏海外投资”最终胜出。
这家公司投资了2500万美刀才拿下了20%的“阿里爸爸”股份,也是老马当时最大的让步了。
九三年,毕业于宝县大学计算机系的小马。
大学期间,他参与开发股票分析系统等项目,展现出对市场需求的技术洞察力。
宝县大学“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为其后来创业埋下伏笔。
毕业后,小马进入宝县一通讯公司担任程序员,开始亲历互联网浪潮兴起。
就在这一年,软件icq风靡全球,小马意识到中文即时通讯的空白,萌生创业念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