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野瞥了眼小舅子黎胜利,问道:“到了地方上工作,感觉如何?有啥难处不?”他着实挺关心这个小舅子,四十来岁的年纪,未来可期。
黎胜利递给大舅哥一支烟,接着说道:“如今算是捋顺了,我们地区可是老工业城市,这几年的变天很大……”
刘之野点点头,改开的威力逐渐影响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远的不说,就说说这老燕京城。
虽然这年头的燕京城还是在二环以里,还没有三环路、四环路,大多数人生活在四合院、胡同里。
胡同的存在成为老燕京生活的象征,东四一条到东四十三条,13条胡同分布在东城。
的社会风气明显是不一样了。
孩子们也要比以往幸福的多,家门口就有轨电车、公交车,放了学就必冲小卖部。
大大泡泡、小袋干脆面、还有每个学期前都会去天意市场、红桥市场去购买书皮、文具!
“二八大铁驴”、鸟笼子、小马扎,贴满居委会通知书、警示语、宣传标语和小广告的砖墙,这就是80年代老燕京的市井生活。
录像厅、劝业场、钟表行、信托商行、美发行、和平戏院,还有无处不在的街头海报.
街道的路边,到处是练摊的。
不远处有一个卖衣服的摊位,在摊位的上方竖立着两个巨幅的宣传牌,
上面的内容为电影《家庭琐事录和电影《黄土地的宣传海报。
街边,还有一名小青年正蹲在卖杂志的摊位无聊的等待着买卖上门。
在他的摊位后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和小说。
更多的是小吃卖饮料的。
简陋的木头摊位上,摆放着五八门的瓶装饮料。
小牌子上写着价格:汽水0.25元一瓶,可乐0.35元,一袋切好的苹果也只要1块钱。
其中最让人欢迎的是老牌子“北冰洋”汽水。
透明的玻璃瓶,泛黄的瓶盖。
第一口咂下去满嘴的甜味儿,这就成为一代人集体的回忆印记。
这样的练摊,马路牙子边上随处可见。
头几年,街边胡同口,有的是游手好闲的小青年,从10几岁到30多都有。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工作,有大把的时间和说不完的废话,。
整日游手好闲,蹲在胡同口马路边,一边抽着最劣质的烟草,一边侃着大山。
官方给这帮人赐名“待业青年”。
年龄大一些的是插队回城的,年龄小一点的是中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
待业两个字,比失业好听,失业显得很绝望,而待业就充满了希望。
其实都一样。
等个三五年能在街道混个学徒工、临时工已经阿弥陀佛。
一个月虽然只能赚十五六块,但总比在家吃闲饭好太多了。
而大多数人依然在……等待着期望的工作。
如今,做个体生意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很多待业青年不再天长地久的待业了,开始自主创业做起了二道贩子。
报纸上叫这些人个体户,燕京人管他们叫“倒爷”。
所谓的生意大多是倒买倒卖,在很多年龄大的人心里,更是认为做生意就是以前一直被打击的投机倒把。
如今,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
大多数人认为凡是搞个体的都是没有法子的人,都是铤而走险,偷税漏税的坏人!
开饭馆要本钱,还要请人,大家都没本钱,也付不起工资,自己也没那个手艺。
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
别说手艺了,历史知识都是来自于评书,地理知识都都是从新闻里听个大概,大家都差不多,没有一技之长。
所以只能空着两只手倒腾,你有货啊?
你要货吗?
中间赚个差价介绍费就行,就是靠着朋友多,路子野。
赚了点钱,奇装异服也开始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