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捞”被请来后,就问了一下村长管饭不,村长说当然管饭。
两人说定,“一把捞”提了一个要求,要让在场所有女性回避。
村长纳闷,“这有什么说道吗”一把捞说,“他要把衣服脱光,如果有衣服会增加阻力”。
村长当即让女人都离开了现场。
就见“一把捞”脱光衣服,深吸一口气,扑通一声就跃入水中。
就这样,大家在岸边等了足足快一个小时了,就不见“一把捞”的身影。
这让众人无不担心,村长更是心急如焚,心想这人没捞上来,再搭进去一个,得不偿失啊。
于是,村长让村里水性好的几人准备好,再次下水捞人。
就在这时,只见水塘中间浪翻滚,一个女性身体浮出水面,接着一把捞也从水里探出了头。
大家无不称奇,在一个深不见底,浑浊的水塘里把人捞出来,真是厉害。
这件事让马伟都记忆犹新,也让他明白世间能人很多,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马伟都因此开始喜欢上了读书,他要从书中探索到更多的奇闻异事。
读书让马伟都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弥补了他的知识空缺。
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两年前,马伟都通过他父亲的关系,调回了燕京,在七机部当了一名工人。
能在七机部上班的工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人。
进了车间后每个人分配一个师傅,马伟都在工厂学的是机床铣工。
跟的是一位姓董的师傅,马伟都进去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师傅。
每天上班他一定要比师傅早到,到车间之后看师傅没来就特别高兴,然后给师傅去机房旁边的热水房用大瓷缸打热水。
如果抽烟一定要先给师傅一根,毕恭毕敬地给师傅点上。
这个时代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马伟都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每天上班,他与冰冷的机床打交道,下班后,他就在书海中遨游,读书、看报、思考、写文。
那马伟都是怎么爱上收藏古董,并且拜师“破烂候”的呢?
这就说来话长。
其实,马伟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
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
在马伟都的印象里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而学生们就是一个跟一个,主打一个走马观。
但马伟都偏不,他永远落在队伍的最后,就要看,看明白。
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后来,马伟都随家人到了黑江生,在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才回到燕京。
马伟都就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好兄弟姜纹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安分的少年时代,马伟都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
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七十年代末,正是夏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
津港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伟都在燕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津港跑。
这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伟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
一开始,因为钱少,马未都收东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
可这年头的人对于古董文物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钱。
说说实话,这时的马伟都热情收藏古董,但也只是一名“菜鸟”。
虽然马伟都天赋不错,但他没师傅教,全靠自己摸索,不吃亏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