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小马!!!
十几年后,这些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成了摇滚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说家、有的是国内一流导演、明星、主持人……
这样说大院子弟撑起了燕京半个娱乐圈,这话一点不夸张。
后来的燕京文坛“钉子户”王嗍跟古董界大腕马伟都就是两个从小在军区大院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铁哥们。
后来的著名导演冯晓刚也是跟马伟都、王嗍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不过他加入的时候比较晚了。
多年后冯晓刚还特别拍了一部电影,就叫《老炮儿,管琥导演,他自己做监制,还亲自出演了“六爷”这个角色,过了一把瘾。
同样都是军区大院子弟,马伟都是从空军大院出来的。
空军大院在所有军区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马伟都后来谈起空军大院门口墙壁上刻着的大字“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还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说起这马伟都,他还是刘之野的熟人,确切地说他是“破烂候”新收的徒弟、闫解成的师弟。
说起这些未来的有头有脸的大佬,如今还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均未成名。
后世人称“马爷”的马伟都如今还只是“小马”,不过已露峥嵘。
刚下乡回来没几年的马伟都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铣床工。
但是成为一名工人的马伟都,并不满足这时的生活现状,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每天的他和时间赛跑,用尽一切时间就会抓紧读书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马伟都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长时间文学素养的积累,再加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写作上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让马伟都成名的的处女作作品《今夜月儿圆这会儿没未发表。
这要等明年他在《夏国青年报上发表,一时间马末都才响彻文坛。
打那起,马伟都才正式开始了创作,并成功发表了几篇小说。
喜爱读书写作的马伟都,后来又调入了《青年文学杂志社当编辑。
相比马伟都,王嗍出名还要晚一些。
等马伟都出名后,王嗍才发表了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不算特别有名气。
到了十年后,马伟都和王嗍、刘振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改编创作了不少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其中包括《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等,王嗍等人这才成了腕儿。
所以说他们几个的黄金年代要晚十年才来。
王嗍这人才气重,痞气也重,这些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地尤其明显。
文坛素有文人相轻的习惯,王嗍后来在整个燕京文学圈儿并不受待见。
因为王嗍本人的性格是又狂又痞,他心里想什么绝对说出口,评论于秋雨不能算作家,顶多就是一个游山玩水的人写了一点心里的感悟罢了;
他评论说于丹青是戴着市场的高帽子在讲《论语,没有一点意义。
到后来王嗍得了文坛“钉子户”得“美名”,也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喷子”。
如果不是有马伟都的帮衬,王嗍的才华也许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痞子王嗍评论马伟都就一句话:“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
这话不假,除了爱好文学,马伟都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董,而且因为收藏古董后来身家颇丰。
说起这马伟都喜欢上收藏古董还颇为传奇。
马伟都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马未都整天就是跟着院里的大孩子到处疯癫,直到下乡知青。
无所事事的马未都成为第一批的知青。
马伟都年轻,到也不知道什么苦不苦的,总是对新事物产生好奇。
乡下也是有很多奇人异事,给马伟都印象最深的就是浪里白条“一把捞”。
当时有个女知青在水塘边,不慎落水淹死,尸体沉入水塘。
村里几个会水的村民下水捞人,都没有捞到。
没办法,只好请了十里八乡水性最好的浪里白条“一把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