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发现,让杨小彤的心瞬间凉了半截,两人之间的气氛也降至冰点,最终不欢而散。
自那日起,杨小彤在气愤之下,毅然决然地搬回了女知青的窑洞,与棒梗彻底断绝了往来,两人之间仿佛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高墙,冷战就此拉开序幕。
最终,棒梗服了软,他怕闹到最后鸡飞蛋打。
不过,他跟杨小彤做了个约定,杨小彤必须考京城里的大学。
而棒梗想回去接班,这样俩人还得离地近些。
杨小彤欣然同意,这定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解开了心结后,俩人又和好如初。
白天,杨小彤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杨小彤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距离考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杨小彤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就开始经常请假备考。
京城父母全力支持她,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找来了几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杨小彤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
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国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夏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杨小彤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
夏国政务务院批转文教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一时间,举国沸腾。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终于看到了希望: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
这一年的一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张一谋,77年参加高考,考入京城电影学院;
画家罗钟立,77年参加高考,考入蜀省美术学院;
钱营一,华清经管学院院长,也是77年参加高考,考入华清大学……
这年,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立即引起全家连夜出动排队抢购,印刷厂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
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
前几年,夏国一个省大学招生计划不足2万人。
由于这期间中断了十多年,今年报考的人很多,大约有五六百万人参加。
真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有意思的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
……
去年,夏国已经不再硬性要求知青下乡。
所以,身为军人的郑朝阳便安排好马上要高中毕业的儿子郑海生秋天去当兵。
当兵,可是属于相当不错的职业。
但是到了6月份毕业季,郑海生还是坚定选择了插队落户当知青。
郑海生说要独立走路,自立苦炼。
可能受母亲白玲的影响较大,她要求郑海生8岁以后凡是自己能做之事都要独立去做,所以他从小就学会了缝补衣裳。
离校下乡的场面历历在目,郑海生他们两男三女同学胸带红坐在马车上,师生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好热闹好激动啊!
但是郑朝阳跟白玲都没到场,也没有给郑海生准备被褥,他们可能对他是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