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2 / 12)

大银幕有一秒定格在了这片“历史的天空”。

美轮美奂的特写下,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小张纯如的瞳孔深处,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正随着云层的崩塌缓缓苏醒。

十多分钟的开场,已道尽沧桑。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是第二次观影,他潜心研究了这段历史,此刻结合开场前路宽的致辞,又品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小张纯如这幕戏中,提供给导演发挥的场景极其逼仄,就是这一小扇阁楼窗棂后的天地。

但这位天才导演恰恰就利用这块简陋的画布,将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的镜头线索和“画框”,几乎玩出了!

影片开场,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入画,路宽采用低角度广角镜头拍摄张迺藩倚窗而坐的姿态。

窗框将他与窗外的天空切割成两个时空,这是个人被历史洪流禁锢的无力感。

张纯如和阁楼窗棂间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大人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不忍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触碰那段悲惨回忆。

但第一幕的最后,张迺藩将孙女置于自己的腿上,结合她嘴里所言的“我长大了要自己看”,人物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完美融合。

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迺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继续,观众已经彻底代入了导演为大家预设的场景,耐心地等待这段故事的后续。

小张纯如眼中的天空有了些许变化,一个主客观视角的对调,站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27岁的张纯如了。

“哇!”台下传来一阵惊呼,真是酷肖其人。

19岁的刘伊妃原本脸型和身材就和张纯如近似,通过化妆增龄,在电影中看起来同张纯如一般无二。

这是之前给《返老还童》中张漫玉进行妆造的团队的杰作。

大银幕左上角一行深入浅出的字幕盖上了时间戳,1995年12月14号。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巧合——

1937年12月13号日寇陷金陵,翌日开始在平民区大肆烧杀强抢;

近一甲子之后的1994年12月14号,在阁楼发着呆思念爷爷的张纯如下楼,和同伴出发去一起去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这是由当地华人社区协助,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的图片展。

二战后,鬼子政府长期回避历史责任,导致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史维会的成立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镜头一转,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社区,一辆汽车稳稳停下。

小刘扮演的张纯如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纤细的手腕。

此时她刚刚完成《钱学森传》的编写工作,从大学转读新闻系开始,她就对撰写历史人物和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张纯如和同伴往社区中心走,面容隽秀,肤色因长期泡在档案馆而略显苍白,但唇角自然微扬,透出一股内敛的活力。

这样的角色形象,19岁的刘伊妃可谓得心应手。

镜头切换到社区的图片展走廊中,摄像机跟着她的步伐缓缓推进,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次第呈现。

她首先看到的是1937年金陵城沦陷后的街道——

堆积如山的平民尸体,被焚烧的房屋残骸,以及鬼子士兵持刀站立在遇难者旁的狞笑特写。

转角处,一组照片让她的脚步猛然停滞。

一个衣衫不整的母亲被残忍地砍下头颅,将死未死之际,仍旧紧紧地抱着怀里的婴儿。

张纯如愣住了,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一幕。

她从小就听祖父讲过淞沪会战、金陵大屠杀,但长辈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哪里有这样惨绝人寰的图片来得刺目!

一个特写给到扮演者刘伊妃,大银幕上女作家的瞳孔在光影交错中剧烈收缩,下颌无意识地绷紧。

这里又是路宽天才般的构图:

机位只给了刘伊妃一个转瞬而过的特写,随即从侧后方拍她的神态动作,银幕正中心给所有观众呈现的是那一幕历史惨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