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7章 如愿泪崩(1 / 4)

第397章 如愿泪崩

各方面准备停当,《历史的天空》剧组在北美的点映和宣传工作拉开了序幕。

5号当天,洛杉矶艺术影院进行了首场点映。

在这场点映之前,哈维团队已经面向风向标“奥斯卡黄金三角”、金球奖、学院的评委启动了“供片季”,即通过各种方法请这些评委看到影片。

因为《历史的天空》情况特殊。

一般的奥斯卡参赛影片会在前一年就大规模上院线,带着成绩和影迷的热捧、声势来角逐奖项。

如果上映时间过早,在最后投票之前还会突击上映两周,唤醒评委和影评人们的记忆。

2014年的《地心引力》就采取了这种策略。

它在2013年10月首轮放映中已取得不俗票房,获得奥斯卡10项提名后,又在1月底重回院线。

从票房来看,提名后的票房对其总票房贡献很小,但是对烘托得奖的声势大有助益。

但《历史的天空》要参加2008年2月7号的柏林影展,为了符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报选要求,即不能再电影节前进行公映,只有通过点映的方式来满足奥斯卡的参奖要求。

但同时,没有大规模上院线的情况下,怎么让这些傲慢的西方评委关注到这样一部电影呢?

这就是哈维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利用他在好莱坞深耕十几年的人脉圈,先让评委们看到这部电影。

否则何谈投票?

因此《历史的天空》在北美的预热也是分两块:蓝光碟dvd的寄送和突击放映结合。

蓝光碟dvd不必多提,哈维设计了一个包含dvd、四本大开本画册、导演路宽亲笔信、金陵云锦手帕在内的小礼包,对着意见领袖们一顿“群发”。

不要小看这个金陵云锦手帕的小工艺品。

后世《无敌破坏王》的塑料拳头、《勇敢传说》的模型弓箭等随着包裹邮寄的物品,基本上都游走在“礼品”与“赠品”的边缘,无疑会增添评委的好感。

而突击放映是路老板提出的,策略仿照了2012年的《猎杀本拉登》的上映时间安排。

该片在2011年12月下旬上映时只选择了十多家影院,但在翻过年的奥斯卡提名当天荣获五项提名,于是迅速在全美3500块屏幕上画,声势大躁。

作为参考,《历史的天空》剧组会在2月17号柏林电影节闭幕的第二天飞赴美国,先进行北美首映。

如果斩获大奖,那皆大欢喜,带着势如破竹之势在北美掀起观影热潮,为一周后的奥斯卡预热;

如果没有太大收获,电影该上也要上,然后按照先北美,再欧洲、亚洲的顺序进行全球公映。

因为国内的首映礼需要全剧组一同参加,那就只有等路老板等人从奥斯卡回来才能举办,而日韩、欧洲,一定程度上都收到美国大爹的舆论影响。

对于《天空》而言,亚洲是基本盘,但北美是风向标,就是钱砸,也要砸出个好名声,来带动全球票房的增长。

美国西海岸时间晚上7点,希斯特伍德区的洛杉矶艺术影院外,悬挂一条横幅,上书:

“《the unsilenced》fyc”

《the unsilenced》是《历史的天空》英语片名。

意为“未被沉默者”,代指电影中以张纯如为主、包括拉贝、魏特琳、牧师马吉等所有为历史真相付出努力的人。

fyc是每年奥斯卡前的供片季的缩写。

媒体区前,《综艺》的记者蒂姆·格雷正进行现场直播,mytube等网络媒体频道参与播出。

国内的问界视频、搜狐、心浪都参与直播。

这样的点映他们至多看一看红毯和现场声势,不必刻意独家。

现在是电影宣传期,求着其他门户和互联网网站帮着宣传还来不及。

镜头中很快出现了各位意见领袖的身影,《时代》周刊的理查德·科利斯、《滚石》的彼得·特拉弗斯等专业影评人相继到场,和门前的汉克斯、摩尔、刘伊妃等人招呼、寒暄。

私密的点映采用了杜比全景声的放映,字幕也是为评委特供的“双语对照版”,座位上还有中文历史名词的翻译和注释。

《历史的天空》全片时长150分钟,这是题材的叙事要求、奖项偏好及目标受众决定的。

对于导演和演员的粉丝,长片当然是量大管饱的福利。

但对于每年在奥斯卡评奖前要疯狂看片的评委们来讲就很煎熬了,影片的质量会决定他们的耐心。

如果是蓝光碟,毫无疑问会出现跳着看的评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