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大甜甜:天仙攻你不要过来啊!
2006年8月1号上午九点整,《历史的天空》剧组在搭建好的金陵女大正式开机。
立项低调,开机自然要堂堂正正地昭告天下。
与会嘉宾不但有戛纳影后摩尔、奥斯卡影帝汉克斯、中国女演员刘伊妃等主演,连刚刚杀青的巩莉和客串的刘得华也悉数到场。
奥运创意小组中,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们现场观礼,其中就包括还没有退出的斯皮尔伯格。
此外,路老板还特邀了张纯如、托马斯·拉贝和肯特·魏特琳到场。
后两位一个是拉贝的孙子,一个是魏特琳的侄子。
唯有面上的对口部门没有邀请,文华部、电影局、中萱部等相关领导都提前照会,表达了支持。
没有到场,也是理解路老板的立场和工作,以免电影上映后给鬼子右翼任何借口。
天可怜见,酷暑中的金陵今天不见骄阳,反倒是凉风习习。
近百余家来自中外媒体记者在现场摩肩接踵,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日苯媒体到场,但立场也不是全部偏右。
不过除了鬼子外,亚洲其他国家的媒体人士都有些“同仇敌忾”的意思。
特别是小棒子,这一点上他们对鬼子侵略行为的愤怒和抗议不比东大少多少。
简短的仪式过后,张纯如第一个发言。
话筒刚刚拿到手中,全场就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金女大附近的居民、大学生自发地围拢在摄影棚周围,高声呼唤她的名字。
爱国学子手持她的《金陵大屠杀》在空中招摇示意,平日里言语略有些粗鲁的金陵老大爷、大妈们这会儿也都安静下来。
听着这位正义天使的讲演。
张纯如激动极了,她等这一天也等了很久,语气平静中见着激昂:
感谢路宽导演,以及所有为这部影片的立项、拍摄以及上映的演员和工作者们。
是你们让这一切成为了现实,让所有不希望历史蒙尘的人,不再孤军奋战。
此刻站在这里,我相信眼前的这些胶片会和史册变得一样厚重。
当1937年的星火在银幕上重燃,那些被遗忘的名字将不再孤单。
感谢每一位让真相穿越时光的造梦者,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苦难,也映出未来的良知。
愿我们永远记得:历史的伤痕不会愈合,除非我们用光明填满每个裂缝。
全场掌声雷动!
特别是金陵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爱国学子,拉着“铭记真相青年有责”的横幅,有的甚至爬到了墙头高喊口号!
2006年的今天,公智们还没有大面积荼毒思想,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充斥在每个人心中。
事实上,对于网上某些散发恶臭的蠹虫的惩处,也是路老板要通过这部电影达到的目的之一。
舆论工具在手,2008年大地震和奥运会的光环在身,他倒要看看哪个毒虫敢先发声?
前排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攥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他1937年遇难的父母。
当张纯如说到“那些被遗忘的名字将不再孤单”时,他颤抖着从布包里摸出珍藏的铜铃铛——那是母亲留给他的唯一遗物。
还有附近十二中的历史老师们带着学生观礼,孩子们向张纯如献上了手折的千纸鹤,每一张五颜六色的纸都写着“勿忘”二字。
随后是拉贝和魏特琳的后人发言,表达对于先祖的敬仰缅怀,对金陵、中国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这部电影的支持。
万众瞩目中,路老板面带微笑地接过话筒,做开机前最后的总结发言:
2002年初,问界投资的《盲井》在柏林电影节参展,我和前去采访看望拉贝先生后人的张纯如女士相识。
她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毅力感染了我。
即便力有不逮,我还是很不自量力地承担起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
四年以来,剧本改了十几稿,最后一稿在三月完成。
厚重的题材和沉重的历史责任,让我尤其地诚惶诚恐。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座用胶片砌成的纪念碑。
每一格画面都是我们跪着拍的,因为真相容不得半点俯视。
当我握着幸存者们树皮般粗糙的手,听着他们八十年来不敢闭眼讲述的故事,我知道,我们扛着三十万双眼睛的重量。
我想,今天站在这里,有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专业的团队,关键是我们金陵和全国无数的国人的支持。
我终于可以信心坚定地讲!
这部《历史的天空》一定会成为中国人的《辛德勒的名单》,我会把它带到世界去,让这段历史不再蒙尘!
令逝者安息,给民族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