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小刘画画,片场震撼
刘伊妃、杨蜜等探班明星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路老板复工第一天的拍摄很快就顺利结束。
简单迅捷的工作餐后,剧组各部门的负责人准时聚集在小会议室里,开始今天的总结和收尾工作。
这在问界剧组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
虽然没有完税担保制度,但路宽指定的各剧组制片人要代表他的意志,在每天的总结会议上履行应有流程。
首先是场记头子老张。
“路导,各位领导,我做一下今天的场记报告。”
“今天全天拍摄净时长9小时零20分钟,拍摄镜头条数。。。”
老张做着例行的数据通报,会议室里每个人都对照着手上的报表逐行查看。
场景编号、镜头序号、拍摄次数,演员的台词和动作细节这是最基本的数据。
如果是特效镜头多的场次,每个特效镜头的拍摄细节,包括绿幕使用情况、模型信息都要涵盖其中。
最后是对明天的拍摄物料准备,通告单更新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汇报。
老张两年前是青影厂的老职工,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舍了编制到私企来,这才发现差距之大。
不但是工资和待遇的差距,更是片场制度和工作风气的差距。
按照在青影厂和其他老国营厂的工作习惯,每天下了戏就是喝酒打牌商务k,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忙糟糟地开始新一天的拍摄。
要求严格一点的剧组还好,都是老油条的剧组你就看吧,导演第二天要从早晨骂到中午。
不是辅助光源没提前备好,就是道具没放到指定位置,要么绿幕没有提前清洁干净——
早期的绿幕没有清洁干净,在特效水平比较落后的年代是很难抠图的。
只有在问界,或者说路宽的剧组,虽然一开始很不习惯这种工作模式,但真正贯彻下来,会发现第二天的拍摄简直顺畅无比,裨益无穷。
这是制度优势。
老张顶着一头地中海,今年快五十岁的人了,现在也能抱着电脑戳戳一阳指做数据和报表了。
场记的工序最复杂,接着是财务方面。
俞飞红冲埋头看数字的青年导演轻声道:“小李的孩子做手术临时赶回北平,这两天她的工作我暂代。”
“嗯。”路老板头也不抬,他才不管下面的分工。
俞飞红是副导演,这些事情如果还要自己操心,那她自己那部内地版《人鬼情未了》还是必扑、必超支。
各部门的汇报约莫费了四十分钟,这才到导演做指示和总结的时间。
赵飞、俞飞红、灯光、场记、特效以及塘山方面负责沟通的同志,都齐刷刷地翻开工作笔记,准备记录要点。
“大家的工作很细致,继续保持。”
路宽皱着眉头看了看表,决定长话短说,待会儿还要去奥运竞标小组那边看看一天的收获。
“提几点要求吧。”
“第一,刚刚我审的几条片子里,仍然有不少群演的表情、动作比较僵硬。”
“我知道过高的要求不现实,但也绝不仅仅是要求他们不看摄影机这么简单。”
“这个工作请飞红拿出章程,利用明天半天时间编写一个简洁的群演须知。”
“注意点、禁忌点、简单的表演技巧和思路,不同部门的对接人员等等。”
路老板笑道:“这次塘山地方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免费的群演,这虽然是助力,但如果不善加利用,反而成了累赘。”
免费的就一定好吗?当然不是。
如果自己自己钱雇来的群演,有不合格瞎胡闹的,训斥教育开除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可这些有的是当年的幸存者,有的是为了帮忙来的,剧组管饭,其他费用自理,于情于理是无法拒绝的。
怎么把这种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源利用好是关键。
俞飞红颔首:“是,导演,我明天会跟街道负责宣传的同志对接,请他们帮忙。”
“嗯,第二,从明天开始,赵老师和我会暂时分成两个小组拍摄,大家要提前做好分工。”
对于大地震这样的大场面调度戏,三四个拍摄小组同时开始是常事。
一个长镜头,通过好几段戏拼接起来司空见惯,通过统筹安排能够极大增加拍片效率,节省剧组人吃马嚼的成本。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时就有动作捕捉组、实景拍摄组和制作组,分头拍摄、统一合成,极大地缩短了制作周期。
如果没有分组,按照顺序完成动作捕捉、实景拍摄和特效制作,整个电影的制作时间可能会成倍增加。
卡梅隆这种拍摄方式节省下的大量场景搭建和重新拍摄的成本,高达3亿美元。
最经典的当属《明日边缘》,在核心戏份的拍摄中,导演给男主找了三个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