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如何把主旋律拍成爆款(900月票加更)
面对金狮奖、金熊奖、金球奖和最佳外语片的年轻获得者的自信,在场所有人都洗耳恭听。
“赵书记,我知道贵方的主要诉求,就是体现塘山精神和民族风貌,体现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
“我也看过李秘书和姚主任拿来的剧本初稿细纲。”
“实话讲,如果这么拍的话,这部电影不但票房数字会很难看,连在海外面世的可能性都没有。”
路宽语出惊人,塘山方面众人脸色不大好看。
张惠军隐隐地眨了眨眼,提醒他注意措辞。
路老板假装没看到。
这部电影既然决定拍了,就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和要求来拍。
不但要叫好叫座,还要利用电影去推进全国的或者部分地区的地震防灾知识宣传,甚至是公益捐建活动。
“我们国家的主旋律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还处在相对正统的叙事方式,因为电影市场和观众群体的特点,票房表现还不错。”
“1997年的《鸦片战争》拿到了7200万的票房,仅次于《侏罗纪公园4》的7210万。”
青年导演话锋一转:“但是在当今的院线制体系下,这样的数字是完全无法保证的。”
“观众们会用脚投票,好莱坞片商也会从市场经济角度权衡,这些都是做不了假的。”
赵永皱眉提出自己的意见:“路导,我昨天抽空去电影院看了你的《返老还童》。”
“男女感情之外,横跨70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令人动容。”
“我同意你说的,但不知道这部大地震,能不能拍成那样横跨30年的,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
路宽心里腹诽,赵永所说的史诗气质,不就是前世裤子的拍法吗?
除了在国内因为题材和宣传,以及面上组织包场票房数字堪堪可看外,海外简直愁云惨淡。
在北美市场连10万美元的收入都不到。
冯小钢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他的电影叫《塘山大地震》,但是讲的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且是地震之后的故事。
观众们想看的全景式描绘的大地震始终,包括震前的平静和异响、震中的巨大破坏力、震后的星夜救援都很少。
实际上讲的只是徐凡家庭的一个故事,在这样的历史场景面前显得太单调,也太标题党。
路宽继续解释:“按照贵方的思路去拍,在电影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地震剧情就结束了,后面全部是横跨了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和城市变迁。”
“如果是这样,那电影不如改名叫《余震》。”
赵永和姚建国等统筹小组成员面面相觑,想反驳又觉得无从下口。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啊。
他们光顾着通过三十年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来提高塘山的美誉度、知名度,但是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
这拍的是一部院线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有些话领导不适合张口,姚建国笑着代劳:“路导,还请您不吝赐教。”
“赐教客气了,我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地区影响力,展现民族精神,我简单谈谈吧。”
路宽喝了口水:“这部电影,需要用传统中国文化的内核,加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去完成。”
“我先说好莱坞是怎么拍灾难片的。”
“当年斯皮尔伯格拍《大白鲨》,没有模型,他了近500万美元自己做了一个,后来就变成了鲨鱼怪物片的开创者。”
“从电影立项开始,他们的营销和炒作就一直在这个大白鲨模型上,结束后还盖了个主题公园。”
“这个想法我们是需要借鉴的。”
路老板指着众人面前的宣传材料:
“通过影视剧推动城市形象和名片的打造已经很常见了,80年代的《少林寺》捧红了少林寺,一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走红。”
“还有张继中导演的几部金庸武侠、今年陈开歌导演的《无极》投资的影视城。”
“这部大地震电影完全可以效仿嘛!”
赵永笑道:“你的意思是,对于城市的推广和宣传,要通过市场行为,而不是生硬地嫁接到电影内容中去?”
“哎呀!到底是领导,真是一针见血啊!”
路宽拍了个马屁,继续输出观点:“从电影立项、开机,我们就把地点放在大地震纪念碑,邀请全国、全世界的媒体来报道。”
“首映我们还是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旁,邀请当年幸存和经历过地震的市民参加,可以搞成外景放映嘛。”
“想让世界看到塘山的重建和变化,这些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完全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