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其他类型>重回1979:送知青老婆回城> 第203章 待得习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3章 待得习惯(4 / 4)

方明澈点头,“对啊,这就是结论了。”

方父道:“这不足以说明问题,让人心服口服吧?”

“嗯。”

上辈子就是这样,《人民日报的“结论”并没有彻底解决“雇工问题”的争论。在整个80年代,雇工问题几起几落,未有定论。理论界直接参与到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当中。

针对这些情况,国务院主要领导明确表态:“各种意见都可以讨论,可以动口,不要动手。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调查研究,要沉住气,天塌不了”。同时反复强调,从根本上讲,要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在办公室里是很难想出来的,要从群众中精心去发现好的经验”。

这三个月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的经济学家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算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七上八下”的理论标准和界限,不仅没有使争论平息,反而使现实更加无所适从。

方父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对方明澈道:“这、这简直有点荒唐啊。雇七个人就是请帮手,雇八个人就是剥削。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定义么?”

是不是剥削,就决定于是多请一个人还是少请一个人么?

“肯定不能啊。但至少现在没说不准雇工,对我们就是有好处的。”方明澈中肯地道。

电话忽然滴铃铃的响了起来。这里头这部是分机,应该是从前头总机转进来的。

方父拿起话筒,“你好,方宅!”

方宅就是登记的民宿的名称,总不能叫方府吧。

那边传来王德显的声音,“伯父,我是德显啊。小方在么?”

“哦,是小王啊,你等一下。”

方父把话筒递过来,方明澈道:“老王,嘛事儿?”

“嗐,还真让你说准了:雇佣七个不算剥削!我这里反正就只雇佣了七个,这下我心头踏实了。哪怕有人用‘七上八下’来卡,也找不了我的茬。”

方明澈道:“反正没事就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说其他。”

至于这个理论教条不教条,死板不死板,历史会给出回答的。

“我家的东西什么时候送来啊?我家杨梅还等着呢。”知道方明澈和林嫣肯定不会忘了给他们带礼物嘛。

方明澈从国外带回来的东西,一部分是受海外看店员工所托,给他们家人捎带回来的。周家和邱家的他已经就近给了。至于吴明举、费明、秦天等人的,也交代了司机送到他们家里去。

还有一部分是他带的伴手礼,已经往外交部、文化部、招商办、军方的熟人那里送了。王老爷子的肯定是最早就送去了。至于王德显的,他直接第一时间给秦华拿回去了。

“第一时间就都给你妹了啊,上头写了名字的。你这几天还没回去过吧?”

去送礼都是倒时差之后的事,但给老王、杨梅还有秦华一家三口的物件,在那之前就给了。

“我下班过去拿。哎,你晚上在小偏院没有?”

王德显也没问怎么没给他送去。肯定是小方图省事,给了秦华就回去倒时差了。然后秦华估计这几天在赶暑假作业,懒得骑车给他送上门,结果导致他才是最后拿到的人。

“嗯,如果你要回去,我可以过去陪你喝两杯。”

“不能开送我的洋酒啊。”

方明澈送了王德显一瓶拉菲。可惜明年才是1982年,最好年份的还没出来。而且,1982年的拉菲,正常也要1985年左右才会上市。

他准备到时候如果自己过不去,也要让巴黎店的人去给他大量购置。

王德显把拉菲拿到手后,看了看最佳口感期的截止日期。然后道:“听说这个酒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

方明澈点头,“是啊,那个酒庄是属于他们家族的。你居然连这个都知道啊?”

“招商引资嘛,肯定要对这些如数家珍啊。我说你玩儿得也太开心了吧,一去就是50来天。”

别说别人,就是王德显对此都羡慕嫉妒恨啊。但一来他个人没那么多钱,二来他们两口子出国都是需要组织上批准的。

他这会儿有点理解方明澈为什么不准备进政府部门,而是想留高校任教了。

方明澈道:“没背景的人,除非是77年、78年恢复高考就考上了。要不然,很多好单位也就无缘了。”

包括国务院都会在这两届毕业生里吸纳了不少新血。这是没有背景的普通人,能进这些好单位唯二的机会。

可惜啊,他是第三年1979年才考上的。毕业的时候,这些最好的单位都不缺人了。这就是机遇、这就是天时!

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就不如留在高校里混了。这样会自由许多!不用事事处处都需要组织批准。

王德显老娘过来打了声招呼,“德显、小方,你俩少喝点,都别喝醉了。”

方明澈点头,“放心吧,伯母!”

虽然王德显可以留这里睡,他也可以去小偏院。但这两处其实都住得满满当当的,他们留宿会给人带来麻烦。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