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兄弟之间
刚才方明峰跟着方明澈去接方桐放学的功夫,堂嫂在厕所洗了个澡。水是明峰哥出发前帮她提进去的。这个天气在火车上待了三天三夜。她觉得不洗一下,身上都是黏黏腻腻的。
她洗去一路风尘,然后进正房东屋和坐月子的林嫣聊了一阵。之前那个状态,还真不敢轻易进人坐月子的房间。产妇和婴儿都抵抗力都是比常人要弱得多的。
堂嫂在家就住得比较宽松,暂时没觉得林嫣这坐月子的房间条件有多好。
不过闲聊中,林嫣告诉她,“我问了护士,坐月子也不是绝对不能洗澡、洗头的。只不过以前没条件,这样让产妇捂着最省事儿。尤其乡下还一贯缺医少药的。我跟我妈说了好几天,她终于答应让我明天和15号可以去beijing饭店开个房间洗头、洗澡。那里是淋浴,还有保温的设备。而且有电吹风,洗了马上可以把头发吹干。到时候就包裹好,明澈开车送我去。一路都不会吹到风!”
堂嫂道:“明天就要去么?”
“是啊,我都捂了十多天了。其实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洗个澡的体力我还是有的。”这一次坐月子,她吃得比上一回好得多,恢复得自然也快些。
因为堂嫂也怀孩子了嘛,林嫣忍不住和她分享一下。大家都是小媳妇儿,头一次生孩子都被婆婆管束着。当然,婆婆们肯定也是为了她们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她们。但有条件了,就可以对自己好点。反正堂哥、堂嫂家也不是承受不起这样的开销。
这种话林嫣肯定不会对现在还没有条件的小谢等人去说的。
堂嫂点头,“真能这样就太好了。那个饭店条件还挺好的!”
如果可以,她明年也依葫芦画瓢。捂40天不洗头、不洗澡,真的难受。
林嫣道:“当然好了,那是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要不是明澈他们旅行社接待外宾,又打通了关系,根本订不到房间的。明年如果嫂子需要,到时候让办公室的人帮你订。”
堂嫂想了想,这趟来京如果不是这个隔房的小叔子有本事,给开了他们是港商介绍信,她还只能坐三天硬座。她这才对方明澈在首都混得很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他都有房有车了呢!房子8500,车子12000。这加起来就超过两万了!更不要说还有两个废品站、一个旅行社在源源不断的给挣钱。
方明峰知道方明澈想低调些,所以回老家没在旁人面前说过他混得有多好。连自己父母和方明澈父母面前都没有多讲什么。
万元户都凤毛麟角的今天,他这个堂弟月入至少过万!要让老家的人知道了,不知道多少人想管他借钱。或者想跑到首都来投奔他。让他管吃、管住,给安排个好工作。
如今的农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同族子弟出息了,都会想着让他拉扯自家。不拉扯,就是没有尽到同族的义务。这还幸亏国家不让农民盲目流窜入城市,而且他们也不清楚明澈的情况。
说起来如今村里包产到户,大家挣够要交的公粮,那就都是进自家仓库的。一个个都甩开胳膊大干、特干。他回去都有些吃惊,原来生产效率还能高成这样!而且工作时长,大家也都自觉延长,早起三日当一工!
这样一来,其实村里就有了一些剩余劳动力。如今支书是在张罗要搞一个大米加工厂。暂时就准备用买到的老旧设备开工,以后有钱了再买新设备。他回去之后,支书找他集资呢。还让他到了首都和明澈也说一声。到时候挣钱了可以分红。
村里不少人都很高兴,这搞起来了不出村就能上班了。这也就是工人了啊!支书说如果效益好,福利尽量比照城里的厂子。
方明峰知道自己老婆嘴紧,而且她马上就要到首都了。所以,在火车上的时候,就简单和她说了说。但堂嫂之前只是听着,感受不太深。这会儿和林嫣聊到她明天要去接待外宾的饭店,开房间洗头洗澡,那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会儿方桐接来了,堂嫂自然就出去和女儿说话了。一直跟在她身边的小人儿,冷不丁三四个月都没见到,就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这会儿肯定想念的很啊!
她们母女在树荫下坐着说话,方明峰坐在旁边略有些郁闷。
他忘了汽油这茬了!主要以前开车,汽油肯定是老板负责啊。老板后头还有大老板!
所以,他在小地方很吃得开。录像厅如今开起来,本金一万多,一年都不要就挣回来。这一行估计还能红火很多年。只要他能源源不断的通过关系拿到香港那边的新录像带。
但到了首都,他就有些挥洒不开了。拿一万二出来买辆二手车,他能凑出来。反正买了除了自家用着方便,还能送货嘛。但一个买汽油就把他难住了!
买汽油是需要长期有汽油票供应才行的。不像挂靠,只麻烦人家一次。
晚饭方明澈做东,还是在崔老板那里,十分的丰盛。等吃过,一家三口略坐了坐就提出了告辞。别人家里再好,还是回自己的地方更自在。
方明澈就又开车送他们回家。堂嫂的行李之前放到后备箱就没拿出来,方桐的行李刚吃饭前也收拾好了。
方明澈看堂哥兴致不高,吃饭和现在坐在副驾都比平时沉默了。想了想就明白了其中缘故。
等到了地方,他便跟着下车进去。堂哥也说有事要和他说来着。
方桐领着妈妈进去了,方明峰和他在地坝里抽烟、闲聊。
方明峰先把支书的话说了,“说是村里还缺资金,如今入股、以后分红。”
方明澈挑眉,他记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1984年前后的事啊。不过,那会儿都异军突起了,之前肯定就在发展了。
这辈子村里分田比上辈子早,这还是他回去说了小岗村干一年吃五年之后引起的蝴蝶效应。所以,支书看到生产效率提高了,提前一两年想搞乡镇企业也不太奇怪。
这会儿应该还没有‘乡镇企业’这个概念,但其实就是这回事。
大米加工嘛,秋收之后生意肯定火爆。而且平时也会有人攒着谷子,需要的时候再来加工。这个场子做附近十里八乡的生意,应该客源就不少了。
“支书说缺多少钱?”
这关键就是机器设备贵吧。至于场地,农村不太缺,人手也不会缺。但买机器设备,需要有会用的人才。
方明峰道:“他肯定说多多益善啊!我把你的电话号码给他了,让他回头周日往你办公室打电话。你听他给你摆龙门阵吧。”
“好!”如果机器设备能用好,方明澈觉得可以投一笔钱。既是支持家乡建设,以后也能分红。乡镇企业八十年代也能红火一阵的。
方明澈抽了几口烟,又开口道:“明峰哥,这会儿广州其实对于做生意的人最友好。有钱就能享受各种特殊待遇了。但在首都,还要晚几年。所谓的改革,这就是了。先从沿海开始试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