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道:“超市虽然不归你继承,但过去和有绿卡的人结了婚,听说过两年你也就有绿卡了。这有什么不好的?”
玲子其实也知道妹妹的心思。小丫头有时候忍不住,眼中还是会流露出一二来。
于是她说出自己犹豫了许久的答案,“爸,我现在能自给自足。要不,把机会给英子吧。”
英子楞了下,没想到姐姐比她先开口。
于是立即抓住机会道:“是啊,爸,强扭的瓜不甜。姐姐不乐意去就不要勉强她了。我去,我去照顾舅公、去和有绿卡的伙计结婚。等我有了绿卡,再过五年就能申请转国籍。到时候我把你们都正大光明的办出去享福。”
他们家对美国移民的很多政策,自然都是有所了解的。
玲子妈朝英子看过去,“你去?你才16呢。”
“16不小了,以前15就能说人家了。再说那还是舅公的伙计,他敢对我不好么?”
玲子道:“你对那个男的,别抱太大希望。他有绿卡,还愿意和黑下来的中国姑娘结婚、愿意留在超市工作,那自身估计是有什么不足的。不然,在超市打一辈子工,最后依然是个打工的,他图什么啊?”
老周道:“先过去,结不结婚的再说。真看不上,就不结。你们舅公总不可能替别人逼婚,他的目的就是有人伺候。玲子你真的不去?以后后悔了,可是没机会的。你们舅公有人伺候,就不会再随意帮人过去。去了,他至少得管饭。去多了,也是负担。”
玲子最后想了想,“嗯,我不乐意去当保姆。我在旅行社干得挺好,会争取从这个渠道去纽约工作。英子你先去,以后咱们守望互助。”
英子绽放出笑颜,“好!”她伸手握住了姐姐的手。
玲子父母看她们姐妹这样,便也同意了。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至于周南,哪个姐姐先出去都行。只要过几年把他也办出去过好日子就成。
一时全家人各得所愿,气氛前所未有的好。不由得一起畅想着三五年后一家人在纽约团聚,享受高楼大厦、小汽车,吃面包、喝咖啡的好日子。
然后,玲子妈想到一茬事,“英子不会说英语啊?”
英子道:“我不上学了,去旅行社免费打工、顺道学英语。免费的,我不信方老师不收。姐姐不也是才学了几个月么。过头办手续的流程也要一两个月吧。先打个基础,去了美国有了语言环境会学得更快的。”
玲子心道:想得这么清楚,怕是心头已经惦记许久了。搞不好从自己开始犹豫就在打主意了。
免费的员工自己送上门去,方明澈确实没有拒绝。
不过,“虽然不收工钱,旅行社的纪律还是得遵守。不然,其他人看了心头会不平衡。”
英子点头,“方老师,你放心!”
消息传开,旁人还好,林母反应最大,“什么,玲子又不走了?”
韩梅等着玲子出国,把位置腾出来已经等了几个月了。这事儿要是不成,她肯定不可能再这么老老实实的啊。
韩梅在胡勇手下批鸡蛋去卖,远没有从大姑姐手下批来得方便。
要知道,林嫣肚子渐渐大了,卖菜、卖蛋都是林母在经手。早早的就给儿媳妇把个头大的鸡蛋挑出来了。
一毛钱一个,那人家买主肯定愿意卖个头大的啊。如今韩梅的生意因为鸡蛋个头变小,都不那么好了。她在医院门口可是有竞争者的。
而且,每天给买主赔笑脸、说好话,一个月也就四五十。但玲子那个位置基本工资加餐补,到手有七十。她还不用出去风吹日晒雨淋的。之前大冬天的出去,寒风中卖鸡蛋。那滋味谁去谁知道!
更不要说,韩梅想的还是在旅行社学英语,以后转职导游挣大钱。
而且,韩梅一直给娘家说的是等她到了旅行社,一定会给娘家更大的支持。不然这几个月,韩家人怎么可能一直那么消停?都是图的以后。
现在玲子不走了,那她怎么办?她不想就一辈子卖鸡蛋啊!
韩梅找上林嫣,“大姐,玲子不走了,那还有我的位置么?”
凭良心说,这半年韩梅的表现真的很好。就为了娘家能家和万事兴,林嫣这会儿也不能回答没有。
“旅行社在扩展,之前还招人呢。而且,魏友不是不去了么。回头我问问你姐夫。”
说到魏友,一阵自行车铃响后,魏友骑着车进了小偏院。他熟门熟路的把车停在树下,“林婶婶、嫣姐、韩梅——”
韩梅盯着他,“你这是”不是又要回来干了吧?
魏友道:“我调研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想听听姐夫的意见,再报志愿。”
林嫣道:“对,约好的这时候来,一会儿肖刚还有朱启明也要来。”
今天周六嘛,晚上不上自习,大家都有空。
这事儿林母也知道,朱启明能来还是她给争取了一下。方明澈想到丈母娘这几个月照顾阿嫣和颜颜兢兢业业的,这才点了头。
韩梅心头一松,“哦。”
晚一点儿,方明澈和肖刚、堂姑一起进来。他们在胡同口遇上的。
林母道:“林玉来了啊,你坐。这个启明,怎么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我去看看。”她说着走到胡同口去了
林嫣叹口气道:“我妈啊,还是很惦记他们老朱家着三代单传的独苗苗的。姑姑,来,咱们坐。你看不看电视的?颜颜在看少儿节目。”
堂姑道:“让她看吧,别喊出来了。我这会儿哪有心思看电视啊?肖刚的分数,悬吊吊的。”
完全没希望也就罢了,偏偏在上线与不上线之间徘徊。
韩梅也和表弟打了个招呼,然后道:“启明他去年才考那么点分,复读也提高不了多少吧?”
当时她听到那个分数都愣住了。一半都不到,还复读个屁!纯纯的浪费钱。
哼,林怿一直耿耿于怀,婆婆把家里钱借给表弟朱启明去读高中。当然,说是借,舅舅、舅娘从来就没打过还的主意。双职工家庭,怎么就供不起儿子读书了?